第82章 結婚儀節(2 / 3)

四、向祖廟行禮,三鞠躬。

五、向男女族家長行禮,三鞠躬。

六、向男女來賓行禮,二鞠躬。

七、男女來賓代表致祝詞。

八、新郎新婦向男女來賓行答謝禮,二鞠躬。

九、奏樂。

十、儐相送新郎新婦入洞房。

結婚禮堂圖

舊婚禮

所謂舊婚禮是指清朝的婚禮儀節,是相對民國時期的新式婚禮而區分的。

一、納彩儀節

兩姓結親,先由媒妁通言,女家允許後,擇吉日行納彩禮。此儀節俗稱為“下定。”

二、納幣儀節

幣用綢緞釵釧羊酒之類,於擇吉迎娶之前進行。此儀節在《儀禮》注中雲:納幣以成婚禮是也。世俗謂之導日,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訂婚、過彩禮、商話的合儀。

三、親迎儀節

迎娶之日,新郎到女家迎新婦歸,叫做親迎。親迎之禮在民國時期甚少,南方一些地方是由新郎的兄弟或幼輩到女家去代替新郎迎娶,這顯然不是古禮。

四、醮子儀節

迎娶之時,新郎家於正廳內設父座,前麵放一案,由相禮引新郎來至案前讚拜如禮,父親要訓誡兒子,辭曰:命兒前往迎娶新婦歸,以相承我宗族繁衍之事。相率以敬。毋忝大禮。忝,辱沒的意思,《國語·周語》雲:“不忝前人。”也指慚愧。劉禹錫《同州刺史謝上表》:“忝為長吏,敢不竭誠。”依古禮,母不能醮子。父訓誡後,子答曰:“不敢忘命。”又有讚辭如禮,儀畢,前往女家迎娶。

五、醮女儀節

醮女與醮子有所不同,女家在將近迎娶吉時的時候,設父母座於廳堂,座前放置一案,由姆相引領女子來到案前,讚拜如禮。父親垂以訓誡,辭曰戒之戒之,夙夜毋違舅姑之命,等等。母親垂訓,辭曰:勉之敬之,夙夜毋違爾閨門之禮,等等。然後是諸母訓誡,遂爾相送至中門外,升輿。

六、奠雁儀節

用生雁一對,以紅繒交絡之,取雁不再偶之義,於親迎時由新郎奠於女家主人之前,相禮讚拜如禮。新郎之詞曰:“某受命於父,以此嘉禮,恭聽成命。”主人答拜,辭曰:“某固願從命。”禮畢,迎女子歸。後來人們由於雁難於得到,便用鵝一對,染上米色作雁的代品,這也是後世人用鵝的來由,並於納幣時行奠雁之儀。

七、合巹儀節

新婦迎回新郎家後,在花燭前行交拜禮,入洞房後,婿東婦西就座,從者取兩巹杯,斟滿酒後夫妻交換而飲。古時候的巹杯以小匏剖而為兩,再漆飾一下,稱做巹,是取天然配合之義。

八、見舅姑儀節

婚娶後的第二天早晨,在堂中設舅姑座,坐前設置一案,親屬們依序而立,姆相引新婦前來拜謁,讚拜為禮,獻贄幣,即棗栗之類。舅姑以其成婦,所以也要以禮答之。親屬們依照長幼輩分依次相見為禮,俗稱分大小或認大小。

九、饋舅姑儀節

婚後第二日,女家準備筵席,送到新郎家。舅姑(公婆)出堂並坐,新婦站在麵北的祝位上,由姆相讚拜如禮。執事人舉饌案放置在舅姑前,新婦詣位,獻酒敬饌,姆相引讚拜為禮。禮畢,新婦侍立於姑右,以候撤案。

十、舅姑饗婦儀節

是日,設三個饌案,新婦之席介於兩案,布席既定後,侍者奉盞到姑前斟酒,新婦起立出席、拜跪。侍者以盞授新婦,新婦受酒卒飲,舉拜如禮,禮畢,撤饌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