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舅姑,是古代婚禮中新婦拜見公婆的儀式。新婚次日天亮,新婦要盛裝拜謁公婆。拜見時,新婦要雙手捧笲(盛放物品的竹器),將棗、栗獻舅,取“早自謹敬”之意。腵脩(肉脯)獻姑,取“斷斷自修”之意。然後舉行新婦盥饋禮,把新婦做的盛饌獻給舅姑,表示盡子媳之孝。舅姑食畢,饗新婦於堂,並盛酒給新婦,以示回敬。最後,舅姑從西階(賓位)下堂,新婦從東階(主位)下堂,表示新婦從此接替了舅姑的職責,來操持家務。在我國古代婚禮中,新婦隻有在參拜家廟,拜見公婆以後,才能正名定分,才能算做真正的成婚。杜甫在《新婚別》中雲:“暮婚晨告別,無失太匆忙……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這裏所說,就是指這一新婚女子沒有舉行過拜謁舅姑之禮,所以,新婦的身份還未能得到確認。可見,廟見和拜公婆在古代婚禮中是多麼重要。
廟見,是古代婚禮中新婦到宗廟去參拜祖先神靈的儀式。新婦來到夫家的第二天早晨,首先是拜見公婆,如果公婆已死,則在三月以後到廟堂中去參拜祖先神靈。《儀禮·士昏禮》雲:“若舅姑既歿,則婦入三月乃奠菜。”奠菜即選擇吉日,用饌食祭奠公婆。《禮記·曾子問》雲:“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於禰,成婦之義也。”禰,即父死,在宗廟所立之神主牌位。漢何休注曰:“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所謂“成婦之義”就是舉行廟見禮後,新婦的身份才能得到確認。
歸寧,是指已嫁之女回娘家省親。《詩·周南·葛覃》:“害浣害否,歸寧父母。”《毛詩故訓傳》:“寧,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晉陸機《思歸賦》:“冀王事之暇豫,庶歸寧之有時。”按此義,歸寧本指通男女而言,後則專指已嫁女子回至母家。據唐人孔穎達《五經疏》:周代製度,諸侯的夫人,如果父母健在,可以歸寧,如父母已死,則禁止夫人歸寧,隻可派人向娘家兄弟問安。卿,大夫之妻,則無此限製。
陝北民間其他婚俗
裹親布
在訂婚以後,男方要給女方一匹布,這匹布要渾頭渾尾,不能剪斷。但此布不能長出五丈,一般取“四丈八,兩頭發”、“四丈九,兩頭有”的吉祥數字。裹親布的用意是廝裹之意,也就是取你好、我好、都好的意思。如果中途退婚時,必須將此布退回男方。
全家鞋
全家鞋是取“金家賢”之意。從訂婚之後,女子就要親自動手為男方家中所有的人做一雙新鞋,到大婚第二天的拜人禮儀時,新娘親自將鞋分送到各人手中,一則是向家人表示一下自己的手工,另則取鞋與“諧”、“賢”音近,以企過門後與家人和諧相處,賢智永睿。
哭嫁
陝北民間當女子在出嫁的前一天就開始低聲哭泣了,第二天,當男方的迎親隊伍到來以後女子在吃過一碗離母飯,蓋上蓋頭,準備上轎時,便放聲大哭。這種哭嫁習俗是女兒用以表示對母親的依戀不舍之情。女子哭著,由父親、舅舅或哥哥將新娘抱上花轎後,迎親隊伍即可啟程。抱上花轎的講究是“不帶娘家土”。因為舊時人們認為,“土生萬物,地產黃金”,“不帶娘家土”的俗信就是不要將娘家的福氣和運氣帶走,讓娘家人永遠富貴,有好的運氣。
醜新娘
據《延安府誌》所載,延安一帶曾經流行過醜新娘的習俗。就是在迎親隊伍中,無論送親女客還是迎親女客都打扮得很漂亮,但坐在花轎中的新娘卻是身穿舊羊皮襖,鍋底黑將臉擦得很難看,懷裏摟著押轎娃娃。這種俗信認為,隻有這樣打扮才可以避免鬼怪對新娘的攔截。
壓箱南瓜
是流行於榆林地區的綏德、米脂等縣的習俗。當女兒出嫁時,娘家要在陪嫁箱裏放兩個大南瓜。這種陪嫁南瓜又被稱做“雲瓜”,是祝願女兒和女婿在成婚後能夠像南瓜一樣,圓圓滿滿、甜甜蜜蜜。並取“雲瓜”之“雲”與“融”音近,祝願小兩口融融和睦。
穿硬衣
是流行於橫山一帶的習俗。在迎娶之日,新娘必須穿著硬衣。所謂硬衣就是紅衣、紅褲、紅腰帶和紅蓋頭。腳上還要穿毛襪或氈襪,胸前掛著銅鏡。這一習俗是源於紅可以避邪,鏡可以照妖。現已不見傳行。
羊進圈驢馱水
是流行於橫山一帶的習俗。當花轎迎進大門以後,鼓樂齊奏“得勝回營”曲牌,這時,要有人將羊趕入圈裏,有人趕著馱水的驢從大門進入院中,以此表示人財兩旺。此意是新人進院又添一口,表示人旺,羊在民間被視為“財”,羊進圈即財進院,表示財旺,水在五行中的示象為旺,故將此俗稱做“人財兩旺”。
抱鬥坐鬥
是流行於延安一帶的習俗,是在新人拜堂以後,新郎將插有天地牌位、方尺和秤的鬥抱起,新娘手扶沿,一同進入洞房,將鬥放在炕上,新郎揭去新娘蓋頭以後,二人背靠坐鬥上,然後由一老成婦人為新郎新娘上頭。此俗謂坐金鬥,因鬥中所裝為小米,黃色如金,故名,以此寓意新郎新娘日後能享榮華富貴。
鎮新房
是在花轎快要回來之前,在新房門上貼一張紅紙條,上寫“伏羲氏,女媧氏,鎮定太歲、天狗、白虎、狐狸煞尾,一定俱行退避”。在鎮新房以後,再不能有人進入房內,隻有在新人入洞房時才能開啟房門。
打醋壇
迎親隊伍回到男方大門時,由一個長者身披紅布,一手挑著一頁燒紅的鏵,一手端著一碗醋,繞著花轎順轉三圈後再逆轉三圈,一邊轉,一邊往鏵上澆醋,謂之打醋壇。此俗認為,薑太公是醋壇神,一打醋壇,薑太公就會來到壇前,他來了,不要說鬼怪,就是諸神也要退避三舍,不敢侵擾新娘。
喝爽鋪酒
這是流行在陝北各縣的習俗。是在新婚的當日晚上,由迎親和送親女客陪新娘在洞房內飲酒喝茶,由新郎給送親人的男賓送去酒茶,以小飲為爽,故名。又因爽是快意,新婚是人生之快事,故名爽鋪酒。
長明燈
流行於陝北各縣的習俗。長明燈也叫“長命燈”,是在洞房內點一盞燈,夜裏不能吹滅,意味著夫妻二人是“長明”之人,也寓意夫妻是“長命人”,此俗與“洞房花燭”相同。
兒女餃子
餃子在陝北亦稱做“扁食”。所以,兒女餃子也叫做“兒女扁食”。吃兒女餃子有的是在新婚夫婦就寢前由婆婆送去,有的則在淩晨時分送去。有的地方不吃兒女餃子而吃“兒女疙瘩”,此俗是婆婆盼兒媳能早生兒女。
撂兒女饃饃
是流行於橫山一帶的習俗。即新婚夫婦入睡以後,婆婆從窗戶上將兒女饃饃投擲到洞房的炕上,希望能早日抱上孫子。
挑燈拉話
流行於陝北各縣,即在洞房花燭之夜,小兩口是不能入睡的,新娘要主動與新郎說話。此俗認為,如果洞房一夜無語,將來生的孩子會成為啞巴。
結緣法
是流行於陝北各縣的習俗。在新婦迎娶回來的第二天舉行拜人儀式,儀式之上新婦在新郎的陪同下,逐一相認家裏人,輩分高的坐在專設的席位上,新郎斟酒,新娘奉酒,敬三杯後磕頭,並將自己的女紅活計贈給長輩,長輩贈以禮金。同輩則隻是敬酒一揖而已,並送以禮品,受者贈以禮金相還。這一儀俗被稱做“結緣法”。此俗認為:新婦剛剛過門,若有些不周全處,還希望家人多多包涵。
參廚
流行於陝北各縣的習俗。此俗是新婚次日,新婦由女儐相引領著來到廚房,向廚師們贈以禮品,以表示對廚師的感謝。在參廚之後,婚宴才能開始。相反,在迎新娘時,新郎在新娘家也應參廚,其儀相同於新娘參廚。但後來的參廚多由男女雙方的主事人完成。
試廚
新婦在歸寧禮之後回到婆家的第二天,要親自擀一塊“雜麵”,即豆麵,以試廚藝水平。為什麼要擀雜麵,因為陝北飲食文化中,對雜麵的擀製有相當的要求,要求其擀得薄如紙,切得細長如線。這一試廚一則可以看出新娘的廚房手藝,另則,全家人共同吃這種長麵,一方麵求將來能全家和睦,另一方麵也祝願小兩口能長命百歲,福壽綿長。
搶新房
新娘在迎娶回來的當日,完成了必要禮儀後,進入洞房時,新郎與新娘爭搶著進入洞房的習俗。此俗認為:誰先進了洞房的門,誰就能在日後“占強”。此儀在民間各有不同。有的是新郎新娘在拜堂後,新郎撒腿就跑,搶先進入洞房後脫鞋上炕,踩踏炕的四角,然後站在炕邊等新娘進房。新娘來到炕前時,新郎抬起腿從新娘頭上掃過,陪送的女客如果機敏,就設法讓新娘躲開了去,此儀結束。還有的是新郎新娘拜堂後,新郎搶先進入洞房,將門關閉,不讓新娘進來,直要等新娘在外磕頭以後,才打開房門,放進新娘。陝北民間則是在迎娶當日完成了下轎等禮儀後爭搶進門。搶新房是男尊女卑思想在婚禮中的反映,主要體現了大男子主義、男人要占上風的思想理念。
跨馬鞍
跨馬鞍之儀在舊時的陝北婚俗中是一項重要禮儀,現在已經見不到了。甘肅民勤的跨鞍之儀是,新娘剛剛進入院門後,立即就有人將其攔住,由眾人搬來馬鞍,放在地上,在“新人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的讚唱聲中,新郎新娘雙雙從馬鞍上跨過。滿族的儀式是:將馬鞍放在洞房的門檻上,新娘懷抱寶瓶從馬鞍上跨過後進入洞房。此俗認為:新人跨過馬鞍可保一生平安幸福。懷抱寶瓶是寓意可以招財進寶,發家得福。
唱讚禮
唱讚禮是新娘下轎以後,在一路行走的過程中,由唱讚人根據所走到的地方,唱頌不同的讚詞。比如在路過廚房時,在那裏已預先放了一個瓷盆、一個鍋,唱讚人就會唱道:“媳婦見盆,騾馬成群。”這時,新娘就應用鐵勺在鍋裏攪一攪,作為唱讚的應對。此時,唱讚人又要唱道:“媳婦攪鍋,越攪越多。”新娘進入洞房後,人們推開窗子往裏撂瓦,唱讚人又要唱道:“隔窗撂瓦,明年生娃。”接著又有人撂一雙筷子,唱讚人又唱道:“隔窗撂筷子,明年生太子。”進入洞房後,有人往炕洞裏塞木墩子,唱讚人又唱道:“炕裏塞墩子,明年抱孫子。”又有人搶炕上四角所放的核桃、棗等吉祥物,唱讚人又唱道:“七個核桃八個棗,小子多來女子少。”“吃了核桃吃了棗,兩口子以後不準惱,白天惱來晚上好,惱不多時又相好。”新人互換信物(花)後,到院子向親友行禮致謝時,唱讚人又要唱:“老外家,小外家,姑姑姨姨親戚家,新人雙雙行禮啦,致謝親友送福了。”新人向大家行禮後,唱讚人又唱道:“擔水的,擔炭的,燒火的,剝蔥的,切菜的,搗蒜的,軋麵的,剁餡的,掌勺的,端盤的,安桌的,看客的,倒茶的,端水的,提著茶壺亂竄的,新人給你們行禮了。”
表禮
陝北民間在婚儀中有“表禮”一項。所謂“表禮”就是向公眾表示禮品。男方迎新隊伍來到女方家,向女方交代禮品稱做“表禮”;迎人回來後,女方家向公眾出示陪嫁品稱做“亮箱”。同屬“表禮”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