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詞是用詞調來演唱的,一篇隻能用一個牌子,短的隻唱一兩遍,最長也不過十一二遍。今存宋代鼓子詞作品中所用詞牌,如[點絳唇]、[漁家傲]、[采桑子]、[蝶戀花]、[減字木蘭花]等,都屬於短調。
南宋時期沒有詩讚體,但有一種叫做“陶真”的民間說唱卻十分流行。其唱詞是七言的詩讚體,它的出現,完全有可能影響到道情的發展。到了元代,無論是樂曲體還是詩讚體道情,都有實例可以證實。比如,在《嶽陽樓》雜劇的第三折裏,正末扮呂洞賓持愚鼓,簡子唱了一段道情,采用的就是詩讚體的句式。它的開頭幾句是:
“披蓑衣戴箬笠怕尋道伴,將簡子挾愚鼓閑看中原。打一回歇一回清人耳目,念一回唱一回潤俺喉咽……”
這種“攢十字”的十字句,在陝北道情中是經常出現的,叫做“十字調”。從“念一回唱一回潤俺喉咽”一句來看,元代的道情已不全是純粹的歌唱,出現了韻散相間、有說有唱的形式。這是長篇敘事道情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元代並沒有這類作品留傳下來。
明清兩代時期,道情發展的輪廓比較清晰,特別是進入清代以後,道情的發展呈現出越來越繁盛的趨勢。道情借鑒了元代雜劇的藝術,不斷使自己更加完善,最終形成了道情這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同時,道情的流行地區也在不斷地擴大。在流行過程中,又與各地的民間音樂相結合,先後形成了幾十種地方道情。其中,分布於我國北方地區的道情基本上是樂曲體的,而詩讚體則是流行於南方的道情。這一時期流行的道情,既有文人的仿製,也有民間的創作。
明清文人道情大都是抒情性質的,傳世作品中較早的有,由明入清時的文字家歸莊的《萬古愁曲》,稍晚一些的有康熙、乾隆年間的徐大椿的《洄溪道情》和鄭燮的《道情》十首。
明末清初時期的民間道情基本上是敘事作品。入清以後,道情的唱本,刊刻傳抄的有很多,如《韓湘子九度文公道情》、《藍關道曲》等。這一時期的道情在題材上也有了擴大,一些古典文學名著也被改編成道情演唱,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
道情在流行過程中,無論它的形式如何,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隻不過在叫法上有了區別。近代流行於全國各地的道情不下幾十種,大都以流行地來命名。如浙江有溫州道情、義烏道情、東陽道情;山西有洪趙道情、神池道情、臨縣道情等。也有將道情稱為“漁鼓”的,如湖北漁鼓、湖南漁鼓等。在四川則稱之為“竹琴”,江西有些地區稱做“古文”,如“南康古文”、“於都古文”等。流行在各地的道情、漁鼓,與當地的民歌、小調相結合,並吸收地方戲曲、曲藝唱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道情風格。唱詞大都以七言為主,音樂上為主曲體,少數唱曲牌,唱詞為長短句。伴奏樂器除了漁鼓、簡板外,有的還增加了弦樂和打擊樂。多數道情是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隻唱不說的。
陝北道情是流行於陝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兩地的道情劇。陝北道情的演唱形式有,地攤坐唱、清唱、皮影戲等幾種。以其流行地域又可分為:流行於神木、府穀一帶的稱之為“北路道情”,流行在清澗、子長一帶的稱為“南路道情”,流行於子洲、橫山一帶的稱為“西路道情”,流行於吳堡、佳縣一帶的稱為“東路道情”。北路道情因借鑒了晉、蒙等地的藝術門類,所以在風格上有塞外曲的特點,高亢雄渾,聲腔起伏較大。南路道情是陝北道情的主流,它代表了陝北道情的風格。南路道情曆史悠久,它是伴隨著我國道情戲曲成長起來的,至今仍有許多古老的曲調保留在南路道情中,所以又將其稱為“老調”、“舊調”或“古調”。在這些古調中以中板、慢板居多,旋律平和沉靜,具有溫文爾雅的風格,深受陝北人民的喜愛。西路道情又被稱做“西涼腔”,它是在陝北道情的基礎上吸收了西域,即西夏、西涼的雄勁歌唱風格,在旋律上開朗、熱情,很適合表現現實生活。東路道情是在南路道情與北路道情的過渡帶中成長起來的戲曲,既有南路道情的抒懷,文雅風格,又有北路道情的粗獷豪放,它在陝北道情的流派中影響很大。著名歌曲《陝北道情》就是在東路道情的基調上加以改編的,此曲一經問世,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讓人們從另一個角度上領略到陝北道情所蘊涵的藝術魅力。東路道情與北路道情都曾受到了山西道情和山西晉劇的影響,因此,它在演唱風格上與南路道情、西路道情有著差異。
陝北道情較為完整、係統的音樂曲調的形成,大約是在清鹹豐年間完成的。此前,音樂唱腔采用古調,所以,將南路道情稱為“舊調”、“老調”或“古調”。鹹豐年間,陝北藝人在“古調”的基礎上,將陝北民歌、陝北說書、陝北快板、陝北童謠等形式運用到道情中,最終完成了現在所流行的陝北道情。
陝北道情的主要伴奏樂器有管子、三弦、板胡、梆子、手鑼、水鑔、脆鼓子等,最早還使用四音胡和漁鼓,後來逐漸棄而不用,脆鼓子代替了漁鼓。陝北道情的絲弦曲牌主要有:[八板]、[六八板]、[滿天星]、[葡萄三疊架]、[殺雞]、[陰死曲]、[鑽煙洞]、[磨板]等。主要唱腔有:平板、十字調、耍猴調、太平調等。陝北道情的特點是節奏自由,延長音比較多,強弱關係經常交叉出現,花音旋律奔放熱情。傳統劇目有《高老莊》、《走南陽》、《賣油郎》、《李翠蓮大上吊》等。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所附中國現代曲藝曲種表所載,現在流行於各地的道情有二十七種之多,分布在華北、華東、華南、西北、中原及西南的十三個省份。可見,道情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今天仍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陝北道情就是二十餘種道情之一。
陝北碗碗腔
陝北碗碗腔屬於皮影戲劇種。主要流行於綏德、米脂一帶,大約起源於清代中葉,以綏德義合鎮為活動中心。陝北碗碗腔在其流行過程中曾經吸收了同州(今大荔)梆子和山西晉劇的音樂特點,逐步形成了綏德和米脂兩地各自不同的風格與流派。傳統劇目大都以文武兼備的神話故事改編成的劇目為主,主要取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一般是連台本戲。皮影戲以其特有的表演技能,誇張地表現這些神話戲中的神仙是再好不過了,將神仙們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神鬼變化等劇情表現得出神入化,因而受到了群眾的喜愛和歡迎。陝北碗碗腔的曲調輕快、活潑,很大眾化。基本唱腔有“滾白”、“緊板”、“慢板”、“全全子”、“二性”和“還陽板”等。除滾白無板無眼外,其餘都是一板一眼。板頭有大起板、小起板、緊起板、慢起板等。陝北碗碗腔有新調與老調之分。
陝北碗碗腔的演唱形式與其他劇種一樣,分為白場與晚場。白天因為在光的運用上有問題,所以是以耍木偶為主。晚上唱皮影,唱碗碗腔。碗碗腔藝人大都身兼多藝,既能撐竿、耍竿,又能敲、拉、彈、唱。在伴奏樂器上後來有了發展,比如,在原有打擊樂上僅使用碗碗、板鼓、戰鼓、馬鑼、小鑼、小鉸、鐃鈸的基礎上增加了中鑼、小鑔。絲弦樂器上除保留了二股弦外,把與晉劇中相同的大胡改做板胡,把月琴改為三弦(或同時兼備),並增加了二胡和小嗩呐。
1958年,榆林人民劇團在發掘繼承的基礎上,將“陝北碗碗腔”搬上了戲劇大舞台,成為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經過數年的演出後,逐漸失去了其應有的光彩,時至今日,知道陝北碗碗腔的人已經很少了,陝北文藝舞台上消失了一朵璀璨的鮮花,確實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陝北嗩呐
嗩呐,又稱做“瑣奈”、“蘇爾奈”,是波斯語的譯音。我國民間又將其稱為“喇叭”。嗩呐是簧管樂器,是我國民間流行最廣泛的一種吹管樂器。嗩呐原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的樂器,金元時期由波斯傳入我國,明正德年間(1506—1521)已在民間普及,曾一度用於軍樂,除此之外,更多的是為戲曲、歌舞等伴奏,是我國民族樂隊中的主要樂器之一。嗩呐由“侵子”、“木管”和“碗子”三部分組成。嗩呐的“木管”也稱“管身”,呈圓錐形,形似竹節,大都以木質為材,上細下粗,管上前七後一開八個音孔。管的上端是“侵子”,用鋼管製成,吹奏時在侵子上套插一個用蘆葦製成的蘆哨,俗稱“哨子”。下端套一個喇叭,俗稱“碗子”,是用銅製作成的,起擴音作用,可以上下移動。嗩呐的音量、音色隨所用哨子軟硬的不同而不同,或高亢明亮,或柔和優美。嗩呐的種類很多,根據尺寸的大小來區分,有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但主要有大、中、小三種型製,另外,還有用柏木杆作管身的。嗩呐都是以小工調(D調)為基調進行演奏的,可以轉奏七種調門。六寸以下的型製被稱做“海笛”,又名“小嗩呐”,它的發音尖而響亮,是民間打擊樂中的主要樂器,亦可用於獨奏。戲曲中常用來烘托渲染發兵、飲宴、慶典等場麵的氣氛,以及群吹曲牌時作為伴奏樂器。海笛也常用於武戲中的伴奏和昆曲的伴奏。
嗩呐與鼓吹樂、打擊樂有著密切的關係。鼓吹樂是古樂的一種,也就是《樂府詩集》中的鼓吹曲。它是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源於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器樂。漢初,戍邊軍士用它來壯聲威,後來逐漸被朝廷所用。漢代的鼓吹樂有四種,其一,黃門鼓吹,鼓樂隊列於殿廷,皇帝宴樂群臣時,用此樂以助興;其二,騎吹,皇帝出巡時,鼓吹樂手吹奏於路上;其三,橫吹,在軍隊中,騎在馬上吹奏;其四,短簫鐃歌,軍隊凱旋時,吹奏於社廟。在漢代,鼓吹被認做是很隆重的音樂,隻有萬人將軍才可用鼓吹樂。魏晉以後,牙門督將五校也能用此樂,明代以後,士庶吉凶之禮及迎神賽會也可以用了。曆代鼓吹樂多有歌詞配合。現今民間流行的“吹打”與“鼓吹樂”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