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香,也叫“上香”。宋陶□《清異錄·釋族》中雲:“汴州封禪寺有鐵香爐……爐邊鎖一木櫃,竅其頂,遊者香畢,以白水真人投櫃竅。”白水真人指的是錢。此說是在寺廟中敬奉神佛時要上香,並以錢兩投於櫃中,以作布施。
另有一種叫“香幾”,是陳放香爐的幾案。明王圻《三才圖會·器用·香幾》中雲:“幾,漢李尤《幾銘》敘曰:黃帝軒轅作。則幾創自黃帝,其來已古……今曰‘燕幾’,曰‘檯’,曰‘書卓’,曰‘天禪幾’,曰‘香幾’,長短大小不齊。”可見,香幾的叫法各有不同,若用於陳放香爐的仍然叫做香幾,若用於擺放書籍的,後世則稱為“書桌”,其變化之大,是一種改製之舉。
民間祭祀蠟祭
蠟是古代在年終舉行的祭祀百神的活動。柳宗元在《臘說》中雲:“將蠟,進有司以問臘之說,則曰:‘合百神於南郊,以歲為報者也’。”
蠟祭在陝北民間比較簡單,於臘月裏用糕麵兌入白麵後先擀成片狀,然後用刀將其割成條狀,但相連不斷,再將其分成條條相連的塊,下油鍋炸熟,稱為“油炸炸”,類似於北京的毿子。將此放在灶君、天地諸神之位前,表示對他們的祭祀。因油炸炸的條多,以此來寓“百”,所以用以祭祀百神。後來,蠟祭被運用到許多祭祀禮儀和重要場合,比如還用於祭祀列祖列宗,每有上墳,都要有此祭品。還被用到新婚之夜,送入洞房後讓新郎新娘食用,其用意在於新郎新娘吃了祭祀百神的祭品後,就能得到百神的保佑而長命百歲。
禖
禖是求子的祭祀活動,也是求子所祭的神。柳宗元在《天對》中說,“嚳,狄禱禖”,就是向禖這位神的禱告。禖這一求子祭祀活動被陝北民間也用在逗小孩的玩耍中,有大人與小孩相逗時,經常說一聲“禖”之後,立即躲藏起來,讓小孩尋找自己。這一遊戲將“求子”與“子求”結合起來,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遊戲,其意就在於有求子,就有子可得。
禊
禊是我國古代於春秋兩季在水邊所進行的一種消除不祥的祭祀。王羲之《三月三日蘭亭詩序》中雲:“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祓
祓是古人用祭祀、齋戒、沐浴等方式除災求福、祓除不祥。《晉書·汝南王亮傳》:“太妃嚐有,祓於洛水。”祓還有消除之解。薑夔的《翠樓吟》詞中有“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之句。
祝
祝是古代在祭祀儀式中司祭祀的人。《莊子·逍遙遊》中雲:“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祓祝
祓祝亦作“祆祝”。祆,古代時稱拜火教的神為“祆神”。《酉陽雜俎·境異》中雲:“突厥祆神,無祠廟。”祆教就是拜火教,是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之教,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唐代薩寶府管理瑣羅亞斯教的祠官稱做“祆祝”。
祓這一祈禱儀式在陝北民間運用很多,一般將其稱為“扶”。大概是對“祓”這一宗教信仰的訛傳。祓是祛除的意思,是通過祛除邪魔,以達到扶助正氣的目的,這大概是被陝北民間將其稱做“扶”的原因。殊不知,隻扶而不祓,就不能將邪魔驅除,扶正亦扶了邪,最後還是不能達到扶運的目的。陝北民間一般將祓祝儀式稱做“扶運”。是在流年不順的時候或是有災禍時,行“祓祝”之儀。大都采用祭祀和齋戒方式,也有用沐浴者,但後來將其簡化,有些人根本不行戒規,隻是到廟會上去請專門的司祝為其扶運。祓祝有祓祝詞,其詞一般雲:
手執旌幡掃乾坤,請來天上眾諸神。
今有凡人要扶運,身披花綾跪神靈。
一二三四五常數,金木水火土相配。
萬物都在五行中,相克相生又相濟。
今年相克來扶運,明年相生更敬神。
父母生身成人形,天地養命在世間。
時年常有不昌順,多敬神靈能轉運。
朗朗乾坤日月明,玉皇大帝第一神。
陰陽合德分兩儀,天地諸神上下輔。
三星高照在當頭,三官賜福又解厄。
四天天帝統四隅,四麵八方有吉神。
五福臨門在中央,黃帝恩賜載厚德。
六郎南鬥增福壽,順心順事順天意。
七星北鬥有照應,賜福培壽又添喜。
八仙祝壽時運轉,八麵威風揚海內。
九重天高不可攀,要享榮華久敬神。
若有疾病來纏身,藥王妙手能回春。
東方琉璃淨世界,廣施法力病離身。
鬼邪作祟人遭殃,病屍連天沒精神。
東嶽大帝神威廣,鎖定鬼精入囹圄。
應試才子屢不第,前程要好敬魁星。
清香直上魁星位,金鑾殿前禦筆點。
官運不達有羈絆,常有小人來作梗,
心誠要敬文昌星,仕途渺茫一點通。
生意場上不通達,文武財神要敬誠,
彙通天下財源廣,從此買賣達三江。
婚姻大事不遂心,多求月下老人神,
高香三炷敬神明,天作之合成婚配。
人逢官司有口舌,拜求皋陶獄神靈,
衙神蕭何及曹參,一齊求到官司贏。
人處在世靠時運,時運要靠神扶持。
薑尚曾有敗運時,文王相遇才轉運,
買臣也有背運日,得遇貴人有功名。
都是神靈暗扶持,青史流傳有美名。
扶運本是敬神靈,祓除邪惡扶正氣。
今日扶運正合時,諸神一應俱應承。
神氣臨身護定身,護了前胸護後身,
腳底護到腦門囟,渾身上下都護定,
天扶運,地扶運,神扶運,仙扶運,
諸神扶運,立馬轉運。
扶運扶運扶洪運,年年月月交好運。
有的在祓除之後還許以口願,有的則時常不斷地到廟會上誠敬神靈。
祓除之俗逐漸將禊這種祭祀方式代替,成為主流,但現在還可以看到,一旦有人患病,家人們就會到河邊去作祈禱祭祀活動,求神靈保佑病人康複。有的還將此俗延伸到對祖先的祭祀,每有時節八分,就到河邊去祭祖。
法臘
法臘也稱“戒臘”、“夏臘”、“法歲”,簡稱為“臘”。“臘”是佛教名詞。臘也作“臈”,原本指年末的祭名,是佛教用來表示僧侶受戒出家後的年數。這裏的“戒”則是表示正式加入僧團的“具足戒”,所以又稱做“戒臘”。以每年夏安居結束的七月十五日為歲臘結束之日,十六日以後就成為新歲。
佛教中又有所謂的“成道節”的說法,是在十二月初八日這一天,佛教徒們要對佛祖釋迦牟尼舉行祭祀禮儀,故而又將十二月初八日叫做“臘八”。這樣一來,臘又指“法臘”的內容,又指祭佛祖的禮儀。道教中又有十二月祭八位神靈的禮儀,臘就成為年末的祭名了。後來,臘的祭名被淡化,成為農曆十二月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