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有關報道來看,太歲是生長在黃土質地的菌體,陝北地處黃土高原,能夠發現太歲,應當不是偶然事件。
積陰德
積陰德是陝北淳樸民風的具體表現。積陰德的方法很多,如修路補橋等,但大多是以施舍和布施的方法積攢陰德。
積陰德是隔世報,也就是說,積攢陰德的人在現世是得不到神靈賜予的好處,隻有在來世或後人中才能顯現出陰德的重要性,與損陰德的現世報形成對照。
積陰德的俗信始於何時?無從考起,但小說《西遊記》的出現可以說對此俗有相當的影響。其中第十一回寫的是唐王李世民魂遊地府。說李世民到了地府後,遇到判官崔玨,曾是世民先父之屬下,戰死後到了陰間,閻王封他當了判官。與宰相魏徵有著陰陽之交。世民到地府之前崔玨就受魏徵之托,在地府迎接世民,將世民在位一十七年改為三十七年,閻王也做了個順水人情,並命崔玨陪同世民遊曆地府。遊曆時遇到原在陽間的六十四路煙塵草寇,七十二處叛賊的靈魂糾纏。崔玨向世民言道:“給他們一些銀兩,就可以打發他們走。”世民說:“身邊沒有銀兩,如何打發?”崔玨說:“河南開封府相良有十三庫金銀在此,陛下將它借來暫作使用,到了陽間還他便是。”太宗從中借得一庫,分散給各個鬼魂。世民回到陽間後,差使鄂國公胡敬德(即尉遲恭)帶著銀兩到開封查訪相良。原來,相良是以賣水為活,並同妻子張氏在門首販賣烏盆瓦器為營生的貧苦人家。但凡賺得一些錢來,隻留夠生活所需,就將多餘之資作了齋僧布道,買得金銀紙錠記庫焚燒。故而,有此善果臻身。相良在陽世間是一條好善的窮漢,卻在那陰司裏是一個積玉堆金的長者。尉遲恭將唐王在陰司裏所借那一庫金銀向相良奉上時,相公相婆被唬得魂飛魄散,又兼有本府官員在茅舍外車馬駢集,那兩口如癡如啞,跪在地下,隻磕頭禮拜,就是不肯收銀。尉遲恭說:“我是個欽差官,是領了唐王之命來還你金銀的。”相良戰兢地說:“小的沒有什麼金銀放債,如何敢受這不明之財。”尉遲恭說:“我也訪得你是個窮漢,隻是你齋僧布道,盡其所用後的就買金銀紙錠,燒記陰司,陰司裏才有你積下的錢鈔……”無論尉遲恭怎麼說,相良是決不收錢。尉遲恭隻好向唐王稟報。太宗聞報後說:“此誠為善良長者。”即傳旨,命尉遲恭將金銀與他修理寺院,起蓋生祠,就當還他一般。寺院建成後名之“敕建相國寺”,左有相公相婆生祠,鐫碑刻石,右上又寫“尉遲恭監造”,這就是開封大相國寺的來曆。自此以後,齋僧布道之風大行,人們也都願做好事,積陰德。以企來世和後人能夠得到好的報答。尉遲恭也自此被人們說成是蓋廟修寺的官吏,有很多寺廟、寶塔以及樓台,不管是不是由他所建,都說是由他建造或監造。如:富縣和延安的寶塔,在民間傳說中,就是由尉遲恭建造的。更有說法是,西安的鍾樓,不僅是由尉遲恭監造,就連樓頂的金疙瘩,因無法將其搬上去,也是尉遲恭將其背上去才安好的。延安寶塔是明代建築,老百姓如此說就是為尉遲恭增光。
陝北最流行的一個積陰德故事是:一個人在前世積了大陰德,現世洪福很重,就連鬼神都敬而遠之。他在修建房屋時,既沒有請風水先生擇地,又是自己選了房址座字,不期犯了“太歲當值”,在挖地基時,挖出一個“太歲”來。太歲睜眼一看,此人洪福太重,奇異之光照得太歲連眼都睜不開,實在惹不起隻好閉了眼睛,任憑處置。房主命人將太歲扔了。攬工的夥計心想,你有洪福,還能欺了太歲。用鐵鍁一鏟,隨便一拋了事。當院落建成後,真有氣派,乃大戶人家之氣數。但茅廁沒有地方可建,房主便讓夥計們在大門拐角處修建。不想,此處正是太歲避身之處,因有院牆,太歲想走也不能了。茅廁建成後,人們拉屎撒尿弄得太歲滿身汙穢,奇臭無比,隻好每天到河裏去洗,不想把河也洗臭了。河神問太歲是怎麼回事,太歲如實說了。河神不服氣地說:“誰敢在你頭上動土,更敢在你身上拉屎撒尿,為何不處置一下?”太歲說:“人家洪福重,咱惹不起。”河神聽後,大有抱打不平之意。對太歲說:“你等著,我給你報仇去。”說完,搖身一變,現了龍形,來到這戶人家,將頭堵在大門口,想嚇走這戶人,為太歲報仇。夥計們清晨起來,準備下地幹活,一開大門,見一龍頭將大門堵住,尾巴在對麵山上搖晃著,夥計們大叫,有一條龍把門堵住了,主家起來一看說:“這是什麼龍?分明是一條蟲,怕什麼。”說著,命人拿梯子來,讓人從牆上翻過去,帶上鍘刀,上山去,從尾巴開始,一截一截鍘。河神一聽,用別的我卻不怕,用鍘刀鍘就要了我的命了,搖身一變,收了龍形回河裏去了。太歲見河神回來了,忙問情況,河神灰溜溜地說:“我也沒辦法,人家要用鍘刀鍘我,為了保命我就回來了。”並對太歲說:“你以後要洗身子就來洗,咱們忍著吧。”
河神為什麼怕鍘刀?包拯在宋天子前領得禦旨,製了三口鍘刀,名為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河神為小龍,故而怕鍘刀。
積陰德雖是故事,傳說於世流傳甚廣。現實生活中雖沒有與積陰德有著直接相關聯的事發生,但亦有一些好人好報的事情。筆者曾祖王開福,因一腿有疾,呈瘸勢,人稱“王拐拐”,不能勞動,以自己微弱的知識水平研習起黃老之術來,最終成為一名鄉間好醫家,為鄉鄰們看起病來了。憑著良好的醫德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治好了許多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合理收取費用,對窮人則少收或不收,所以人們又稱其為“王善人”。如此所為,積攢了陰德,在世時,雖家境平平,但在百年之後,能知其仙逝之時分。臨終前,囑家人為其煮得一鍋香湯,親自沐浴後又穿上壽衣,坐化於家中。如此無疾而終,實為難得,與神仙羽化傳說倒有些相似。後人蒙其陰德之庇護,盡享祿緣,且又子女雙全,五福俱有,有感於曾祖之陰德。朋友王生堂亦雲:其曾祖王鴻彥人稱“孔明”,經營有方,掙得家業後好善樂施,常為窮人饋贈。鄰人有借役家畜者,均慨然許之,但囑其不為過役,用後毫無取收。修路補橋,建寺施舍,於鄉裏有很高威望,臨終時,知其仙逝時辰,亦無疾而終。生堂又言,其祖王文林,人稱“善人”,其外祖艾丕賢,亦是善人,人稱“恩德財主”,均上孝父母,下蔭子孫。後人沾其陰德之光而名利有收。
積陰德雖是勸世之說,但足可以以自己與世無爭之心境,心底寬闊,泰然處世,頤養天年,可以在世上免去許多禍患,贏得鄉鄰們的首肯,口碑傳頌下去。
祈雨
據《搜神記》卷十一《瓊輔》雲:“時夏枯旱,太守自曝中庭,而雨不降,輔以五官掾,出禱山川自誓曰‘輔為郡股肱,不出進諫納忠,薦賢退惡,和調百姓,至今天地否隔,萬物枯,百姓喁喁,無所控訴,咎盡在輔。今郡太守內省責己,自曝中庭,使輔謝罪,為民祈福,精誠懇,未有感徹。輔今敢自誓,若至日中無雨,請以身塞無狀。’乃集薪柴,將自焚焉。至日中時,山氣轉黑起,雷雨大作,一郡沾潤,世以此稱其至誠。”此記載中的太守瓊輔自曝中庭,對天起誓,臥薪欲焚之舉,就是一種祈雨的活動。祈雨是我國漢民族的一種農事信仰風俗,又稱求雨、乞雨。古代神話傳說認為:人間的風、雨、雷、電、雲、雪分別由風師、雨師、電母等諸神掌管。雨水是由龍王來施布的,他要下雨就下,要旱就旱,是風調雨順還是水旱成災,全憑龍王爺的興趣來決定。《華嚴經》及道教《太上洞淵請雨龍王經》都載有請大龍王之事,並謂遇大旱或遇水災,隻要誦經召龍王,即可普降大雨雲雲。我國古典神話故事《哪吒鬧海》、《西遊記》裏都有龍王行雨的說法。所以,漢民族的求雨習俗就是在這些神話傳說的影響下形成的。
求雨之時,要設香案,念咒誦經。如《西遊記》第四十五回所描述的登壇求雨的情形,“台左右插二十八宿旗號,頂上放一張桌子,桌上有一個香爐,爐中香煙靄靄。那大仙過去,更不謙遜,直上高台立定。旁邊有個小道士,拿過一個執符的象生,一道文書,亦點火焚之。那上麵乒的一聲金牌響,隻見那半空中悠悠的風色飄來……執令牌再打一下,隻見那半空中雲霧遮滿……再一令牌打得下去,隻見那南天門裏,鄧天君領著雷公、電母到當空……又燒香、燒符、念咒、打令牌,四海龍王於是一起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