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節日(2)(2 / 2)

年俗與傳說

年與稻穀的成熟有關。《說文解字》曰:年“穀熟也,取其穀熟一番曰年,故從禾。”《爾雅·釋天》曰:“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夏稱歲是表示新年一至,春天就來了,商曰祀是表示祭祀的日子到了。唐虞叫載,是表示四時已盡,是編入史冊的時候了,周代開始叫年。這一叫法大概是從新石器時代的初期開始的。這一概念產生的最初之義是來自農業,古文有“年,穀熟也”的說法。“年”字本來是“稔”字的初文,是穀熟豐稔的意思。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是穀穗成熟的樣子。穀子是一年一熟的“穗”狀農作物,引申一下,就把年作為“歲”名,穗與歲音近。稔的初文也就變成了“年”。由此可見,“年”原指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又有一種說法,無論叫歲,祀年或載,都與祭祀有關,或者說古人是用祭祀的日子來命名“年”的。有記載說,年是起源於古代的臘祭。所謂臘祭,是說神農氏(一說伊耆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歲終出祭”。《禮記·月令》雲:“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漢代以後大都在除夕晚上或正月初一的白天,民國以後大都在正月初一為正祭。祭品應在前一日,即除夕日備齊。所用祭品有:祭器為香爐一個,蠟台一對,香簡一對;祭食有饃五個、供菜五碗。儀式是燒香紙、奠酒、放炮三聲、行一跪四叩首禮。據《詩經》記載:過年時,農民要喝“春酒”,以祝“改歲”。到了晉朝,增添了燃放爆竹的習俗。

關於年有很多傳說。相傳,古時候的山裏有一種怪獸叫做“年”,長得非常醜惡,龍不像龍,麒麟不像麒麟,每當月黑風高的時候就跑到山下來吃人。人們非常害怕年,它比老虎、獅子還厲害,人們不敢對它進行抵抗,以致讓它吃了不少人。人們躲避年的辦法就是一到沒有月亮的夜晚,家家戶戶都緊閉大門,不敢出來。可是,年仍舊要闖入家中找人吃,人們害怕極了。

村裏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頭,尋思,年之所以敢大膽吃人,是因為人害怕,看到年吃人也不敢去救,所以年才這樣猖狂。隻要人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年,就可以將年消滅掉。他把自己的想法先告訴給村裏人,人們都同意了,並做了必要的準備工作。

在一個寒冷而沒有月亮的夜晚,年又來了。當它正要衝入一戶人家的大門時,突然大門內響起了鞭炮聲和鑼鼓聲,年被嚇了一大跳,不敢進去了。霎時,四麵八方都響起了炮聲、鑼鼓聲,人們舉著火把、木棍、刀槍,向年衝去。人越來越多,鞭炮聲、鑼鼓聲越來越響,震得年頭腦麻木;到處都是火光,照得年看不清道路。年無法躲藏,人們終於把年打死了。年被打死以後,人們仍不願意去睡覺,繼續敲鑼打鼓,鳴放鞭炮,歡慶這一勝利。後來,人們每逢這一天都要用戰勝年的方法來舉行慶賀活動,將這一日子稱做“年”。節氣出現以後,年正好處在大寒之中,沒有月亮,是最黑的一個夜晚,就是農曆臘月三十日,所以將這一日稱做“年”。

又傳說太古時期有一種凶惡的怪獸,長著血盆大口,凶殘無比,人們稱之為“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的晚上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因此,人們就要在年出現的這天晚上熄燈滅火,以避災禍。一年,這個妖怪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裳,點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小孩不小心把一個盆子碰落在地,發出“當啷”一聲響,把妖怪嚇了一跳。緊接著,燃燒著的竹子發出了“啪啪”的爆響。年因為害怕紅色和火,嚇得掉頭就跑。這家人因此沒有受到傷害,便高興地告訴給別人。此後,每逢年末歲首,人們就敲鑼打鼓,燃放爆竹,以此來驅邪消災,祈盼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年複一年,逐漸衍化為“過年”的習俗,隨即也有了人們互相拜年,祝福人們沒有受到年的危害的習俗。後來,人們用貼紅對聯代替了穿大紅衣裳,用點燃大火、放鞭炮代替了爆竹。

又傳說年是一個比魔還狠、比鬼還惡的小妖,叫做“祟”,全身漆黑,兩隻手卻是白的,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出現一次,一出來就要害人,受害者大都是小孩。有戶姓管的人家生了一個胖小子,眼看又到了年三十,管家夫婦害怕孩子被祟害了,於天黑以後就一直守在孩子身邊,並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枕頭下麵。祟來了以後,有父母守在孩子跟前,並有銅錢壓在孩子頭下,就不敢傷害孩子了,孩子也因此躲過了劫難。人們聽說此事後,便紛紛效仿起來,逐漸形成了“守歲”和“壓歲錢”的習俗。因“祟”與“歲”諧音,所以將“守祟”改稱“守歲”,將“壓祟錢”改稱“壓歲錢以祈避邪求吉”。

又傳說人們為了對付年這種怪獸,於院子裏架起木柴堆,大門外擺上桌子,桌子上放滿豬頭、牛頭、羊頭、狗頭和雄黃酒,年來了以後,見到這些東西,便立即張開血盆大口,撲過來就吃,人們趕緊點燃柴堆,猛敲鑼鼓,大放鞭炮,震響之聲不絕於耳,怪獸就這樣被嚇跑了。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初一,於是,人們就把正月初一定為吉祥日,以賀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