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老君爺留世事與女媧留世(1)(2 / 2)

在這一傳說下,陝北民間將狗和牛當做家中一口。人們認為狗是忠誠的,有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就是對狗的評價。人們待牛也是真誠的,讓牛老高山死,不忍宰殺。

陝北民間所說的太上老君,其實就是老子,老子也就是李聃,又叫李耳,是春秋末期人。老子出生在楚國苫縣(今河南省鹿邑)。聃是耳長且大的意思。他是道學的創始人,後來才被道教奉為祖師。老子曾經擔任過守藏室史,有機會博覽群書,其學識過人。周朝衰敗以後,他辭了官,西出函穀來到潼關,遇到了潼關縣官,留下“五千言”而去,從此不知所歸。

老子之所以被道教奉為祖師,是事出有因的。一則,老子是道學的創始人;二則,孔子曾問禮於老子;三則,老子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是同一時代人;四則,他的高壽與不知所歸的經曆正是道教所推崇的;五則,道家所主張的清淨無為和注重養生之道正是老子所提倡的;六則,五千言的《道德經》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

老子被奉為祖師後,他的出生被說得玄而又玄,並將其神化得離奇古怪。《雲笈七簽》卷一百二十《混元皇帝聖紀》說:“太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物之先,元氣之祖也。”經過數個八十一億劫八十一萬歲後,“三氣混沌結,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從其肋而生,行而白首,故號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酉陽雜俎·前集》卷二又說:老子高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門而無廓,綠眉毛中有紫毛長達五寸,綠眼珠有紫光,鼻子雙柱,渾身綠毛白血,頂有紫氣。太上老君是道教對老子的尊稱。《後漢書·孔融傳》中說,所謂“太上”二字,以示尊崇。《魏書·釋老誌》中也有此稱的記載。從此以後,太上老君的稱謂便普遍流行開來,為世人所認可。

老子崇拜在唐代達到高峰,與此同時,祀奉他的廟宇也達到了相當規模,為迷信老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子信仰達到高峰以後,將老子更為神化的說法逐漸產生。《太上老君開天經》中說,在沒有天地的時候,“太清之外不可稱計,虛無之裏寂寞無表”。在此之後,“八表之外,漸漸始分。下成微妙以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創世紀說法中的第一大世紀。洪元經過萬劫以後才到了“混元”時期,又經過萬劫,到了“百成”時期,“百成”又經過八十一萬年後才到了“太初”。“太初”時期就是道教所說的創世紀的第二大世紀。在這個時候,太上老君就從虛空而下,成為“太初”之師,“口吐開天經一部”,共為四十八萬卷,每卷有四十八萬字,每字就可開辟疆域一百裏。太上老君以此經教化“太初”時期,才分別出了天和地,創造了日、月、人。

“太初”既沒,便進入了道教創世紀的第三大世紀“太始”。這時,太上老君下到凡間,為“太始”之師。“太始者,萬物之始也。”“太始”之後,便是“太素”世紀。“天生革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生長。”這段曆史之前,被稱為上古時期。

中古時期是從“混沌”之世開始的,在經曆了“九宮”、“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盧”、“句婁”、“赫胥”以後,到了“太連”時期。在“太連”時期,“天生五氣,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

“太連”之後,進入了下古時期,先有伏羲。太上老君在這時下凡為師,名無化子,又名鬱華子,教示伏羲推舊法,演陰陽,正八方,定八卦。這時的人民有名無姓,世上也沒有五穀雜糧,“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穢,男女無別,不相嫉妒,冬則穴處,夏則巢居”。伏羲沒後,有了女媧,女媧沒後有了神農。到了神農時期,太上老君又下到凡界,叫做“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嚐百草,得五穀,與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獸之命也”。神農沒後,有“燧人”。燧人之時,太上老君下凡為師,“教示燧人鑽木取火,續日之光,變生為熟,以除腥臊”。燧人沒而有“祝融”,太上老君下凡為師,號“廣壽子”,“教修三綱,齊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經》”。次有“高原”、“高陽”、“高辛”、“倉頡”、“軒轅黃帝”。黃帝之時,太上老君下凡為師,號“力牧子”。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黃帝之後,次有“少昊”、“帝顓頊”、“帝嚳”、“帝堯”、“夏禹”……

道教將老子神化到如此地步,並有創世紀的說法,難怪陝北民間的“老君爺留世事”在人們心中是如此根深蒂固,傳說千餘年亦不衰。

哭泉

“哭泉”在宜君縣哭泉鎮,以泉名鎮。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宜君從延安市轄區中劃出,歸銅川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