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羅殿上,閻王將彭祖細細看了一遍,果然貌若童子!如果不是這次將他勾到陰間,他必能再活八百八,還是一位童子!便問彭祖自己,你是如何能活到這般年紀而不老的?彭祖說,人生循道而不違常理,凡事清逸,不要淫欲,適應四時,采納萬物之靈,自然可以長壽,這是我修道之法。今之所來,正是道與仙之區別。仙不屬你管,邀遊天宮而不死,卻未有人之真性。今日,我道雖成,且來地府與你為友,八百人生雖然短些,我也不為所憾,所憾者,未能將長壽之秘訣流傳於世。但不知你是如何知我的?閻王說,是你妻告在我這裏,故使無常將你索來。彭祖長歎曰:
狠毒莫過婦人心,
百年夫妻仍外人。
陰陽相隔不記恩,
反將恩愛作怨恨。
大禹
禹是傳說中的遠古部落聯盟首領,夏朝開國國王。姓姒氏,名文命,亦稱大禹、戎禹、夏禹。是黃帝的曾孫鯀的兒子。帝堯時代,洪水泛濫,堯派鯀去治理水患,他以填堵之法,逾九年而無功,治水失敗。舜繼堯位後接受了四嶽的推選,使禹繼鯀業,繼續治水。禹吸取了鯀在治水方麵的經驗教訓,立足於疏導,率眾興修溝渠,疏通江河,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稷予眾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傳說,大禹櫛風沐雨,率先垂範,“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完胈,脛不生毛”,以致“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顏色黎黑”,“竅氣不通”,“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於是,眾服其功,帝舜賜他玄圭,以表其功於天下。後被舜選為繼承人,代舜行政事十七年。舜死後,禹讓位於舜之子商均,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拜禹,禹遂即天子位,改國號為夏,後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設職分官,作贖刑,鑄九鼎,劃九州。各州以名山大川為界。禹曾舉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又以伯益為繼承人,任之政。公元前21世紀,禹在向東巡狩途中在會稽死去,傳說終年百歲。伯益讓位於禹之子啟,諸侯以啟賢,皆朝之,啟於是即帝位。有說法,禹雖舉益為繼承人,卻不委以重任,後啟居帝位,是禹精心安排的結果。史稱“夏禹傳子”,破壞了禪讓製度。
禹在位期間,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使生產力較前有了較大發展。傳說禹時已有了軍隊、官吏、刑罰、監獄等國家機器,這標誌著我國早期奴隸製國家的雛形已經形成。
禹被後世的巫尊為祖師,將他的步態稱做禹步。《洞神八帝元度經·禹步致靈》第四:“禹步者,蓋為夏禹所為術,召役神靈之行步,以為萬術之根源,玄機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預測高深,故設黑矩重望,以程其事……屆南海之濱,見鳥禁咒,能令大石翻動。此鳥禁時,常作是步,禹遂模寫其行,令之入術。自此以還,術無不驗。因禹製作,故曰禹步。”巫在作法時的步罡踏鬥之步伐名為“梭梭步”、“品字步”,即為禹步,究竟是否模擬鳥之步態,很難說清,但據史籍所載,大禹治水時因勞累而身體受到損害,致使他“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可見這種行走步法是他為治水而勞損成疾的,並不是鳥步,應是真正的禹步。
大禹治水時期,陝北民間稱為“黃水漂天”時期,是因黃河淤塞後不能入海,致使黃土高原沉浸在黃水之中。黃土高原在我國地形中處於高原,大水將其淹沒,真有“漂天”之勢。他在治理黃河水患時,陝北留下了他的不少足跡。延川縣的“禹居”就是大禹在治水期間進行實地調查和勘測時居住過的地方,故名“禹居”。大禹在宜川縣衣錦村居住了較長時間,娶周姓女子為妻,說明大禹治水的決心和艱苦性。典籍中所雲“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很可能就是發生在宜川的事情,因為黃河治理的難度就在宜川到韓城的這幾十公裏處,所以這裏也就留下了與他名字相關的遺跡。如,韓城的龍門口亦稱做“禹門口”,宜川壺口處的十裏龍槽有幾塊巨石,後人稱之為“仙人石”,傳說就是大禹在測量黃河水位時用來墊腳的。大禹治水以後,衣錦村的人們感激他治水有功,為他修建了禹王廟,以紀念這位治水英雄。人們又因大禹娶了本村女子,故將禹王廟稱做“姑夫廟”。
大禹治水之功,曆代都有歌頌。《詩經·小雅·韓奕》雲:“奕奕梁山維禹甸之。”《詩經·大雅·文王有聲》雲:“豐水東注,維禹之績。”《離騷·長發》雲:“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薑太公
薑太公,又名薑尚、呂望、呂尚、太公望,他是西周建國名將。在民間傳說中逐漸將其神化,以至在《封神演義》中將他神化為“封神之神”。因此,在民間也就有了“薑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說法。
薑尚在唐宋時期就被列入國家祭奠之列,被封為武成王,執掌武事,與孔子並列,成為文武二聖人,文武二王。近代以來,民間對薑太公的信仰愈演愈烈,每到一個新地方居住,在驅鬼時必要先書“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之語以祈平安。由此可見,在民間,薑太公是一位足以令鬼神聞風喪膽的神靈。
薑太公雖有雄才大略,但卻懷才不遇,流離顛沛。他是大器晚成,在晚年時遇到文王以後才被起用的。他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功不可沒。故此,薑太公成為古代賢士晚遇明主的典型。薑太公的事跡在《史記》和《搜神記》等文獻中都有記載,他的傳說,更多的是流行在民間的說法。說他本來姓薑,所以人們稱他為“薑太公”。又說他的祖先在大禹治水時期立有功勞,因此被封在了一個“呂”的地方,所以人們又把他稱做“呂尚”或“呂望”。在傳說中,薑太公的大半生是在窮困顛沛中度過的,他曾經在朝歌當過宰牛的屠夫,在孟津賣過飯。到了老年的時候來到渭水,結草為廬,以釣魚為生。他釣魚時常常以兩膝跪踞於石頭之上,把石頭磨出了深深的凹痕。他雖然每天都在渭水上釣魚,但心裏卻企盼著當朝賢主周文王的到來。有一天,一個王者打扮的人來到他的身邊,這人就是周文王。周文王也意識到眼前的這個人正是他要尋訪的大賢,便以隆重的禮節與薑太公見麵,並將太公迎回,盛情地款待了他。這一文王訪賢的故事被我國人民傳為千古佳話。
民間另有傳說:薑太公在他窮困潦倒之際被老婆趕出家門後才來到朝歌操刀賣肉,他的時運太不好了,賣肉時,肉臭了也沒人問津。他隻好販豬,但羊快豬不快。他又改做賣麵生意,沒有了地攤隻好與賣石灰的為伍,不巧,大風一吹,把石灰吹到麵裏,白給人也沒有人要。他聽說文王賢明,便來到渭水邊,以釣魚度日,等待文王的到來。一連三天,他沒有釣到一條魚。後來,有一位農夫給他教了釣魚的方法,並且囑咐他,釣魚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薑太公聽了農夫的話,果然釣得一條鰣魚。後來又釣了一條鯉魚,將魚肚剖開一看,裏麵有一兵符鈐印,上麵還書有“呂望封於齊”。還有說法,薑太公釣魚用直鉤,不用曲釣。有人說,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為了釣文王這條大魚。所以,民諺有“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說法。
另有一則更為神奇的說法,言說薑太公遇文王以後,一開始並沒有被重用,文王將其任到灌壇做了縣令。僅一年時間,薑太公就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安泰祥和竟然連風都不敢在這裏刮。有一天晚上,文王夢見一位美貌女子擋住了他的去路,不停地哭著。文王問她為何而哭?她說:“我是泰山神的女兒,嫁給西海海相為妻,現在要回婆家去,卻被灌縣縣令擋住了去路。因為我一走動,就會有狂風驟雨相隨,怕壞了那位縣令的名聲,又犯了天條,這樣會受到天帝的懲罰。我若不發風雨又走不了路,所以進退兩難。”文王醒來後,頗感奇怪,將信將疑。遂下令召回太公,想問個究竟。太公被召回後,文王說起夢中之事,太公不知如何回答才是。正在此時,忽然有人稟報說:灌縣境內有狂風驟雨經過。文王恍然大悟,立即任太公為大司馬,執掌兵權,統領三軍。
薑太公的傳說很多。陝北民間傳說他斬將封神,封到最後連他自己的神位也沒有了,隻好做了窗神,成為民宅的保護神。所以,陝北民間在春節貼對聯時總要用一綹紙條寫上“薑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百無禁忌,大吉大利”貼在窗戶正中。舊時,即便家裏很窮,買不起紅紙貼對聯,但此條是非貼不可的。陝北民間又說,薑太公是“醋壇神”,在臘月廿三日要打醋壇。其俗之意是,薑太公是封神的神,從臘月廿三日灶君上天始,舊神要上天,新神要下界,一打醋壇,就說明薑太公要行使他遣調神靈的權力了。命舊神歸天,新神下界接任。正因為薑太公有這一功能,陝北巫師設壇要打醋壇,奉請薑太公赴壇遣神役鬼,保護法壇。人們遷居,要書薑太公條幅,祈求平安。遇有天災瘟疫,書薑太公條幅以消災滅禍。總之,薑太公信仰在民間是很有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