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1 / 2)

從農夫和蛇的故事話慈善

《農夫和蛇》這則寓言故事想必人人都知曉。大家對那個農夫惋惜之餘,對那條蛇也多半有些原諒,因為毒蛇是畜生,蛇分不清好人壞人的,凡是接近他的一律當作傷害自己的敵人。如果毒蛇換成人呢?那人們就會對那個“恩將仇報”的人深惡痛絕。

沒有想到,生活中一再上演著這樣的故事。電視中、雜誌上、網絡中,看到了很多凶殺案件,受害者與殺人犯竟然是恩人與被救助的對象關係。某某董事長被他幫助過的戰友綁架殺害;某某處長被自己資助上學的山區大學生殺害;某某老總被他曾幫助介紹不少裝修活兒的工人殺害;……令人痛心之餘,是讓人深深地思索……

我不想把這種現象簡單地推給什麼前世就是冤家對頭、什麼因果複雜三世才能圓……我想思考的是,有沒有什麼方便法可以讓這類事情不再發生。因為,這樣惡劣的事,影響人們的行善心理,增長人們“好人沒好報”的心理,甚至嚴重到導致不信因果的程度。

先來分析一下《農夫和蛇》這則寓言故事。蛇是畜生,而農夫則是人,人道眾生比畜生道眾生智慧大。農夫怎麼就沒有想到蛇蘇醒過來會傷害人呢?如果認為自己幫助了蛇,蛇就一定會感恩,那就是農夫的愚昧,發生後來的悲劇也是必然。稍加方便,就是可以完全避免的。目前國際上有各種動物保護組織、救助站,救助的對象不乏各種毒蛇猛獸,但沒聽說都像農夫那樣被毒蛇猛獸傷害,是這些毒蛇猛獸比那個農夫救助的毒蛇懂得報恩嗎?非也!是動物保護組織、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熟知動物的習性,因此工作有方,這樣才能即救護了動物又保證自己不受傷害。這才是智者所為。

再來分析一下生活中那些“恩將仇報”的悲劇根源。我不想把那些恩將仇報的人比作毒蛇,那樣簡單的類比對人沒有多大的幫助。我想找出真正的凶手,真正的毒蛇。

人身難得,但同樣大家都報得人身,但每個人的出生家庭,福報大小千差萬別,相差十分懸殊。貧窮、災難、疾病每時每刻都在生活中的某個角落,某個人身上上演著。看著讓人不能不痛心,不能不生慈悲之心。故此,很多未必學佛的人,也一樣在力所能及地做著慈善事業,這是人間最值得讚揚提倡的,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所不可缺少的東西。

可是,凡夫並非聖人,凡夫的心是貪婪的。落難的時候,你的救助他發自內心地感動;隨後,他的貪心可能就會導致他的內心失衡:憑什麼你就居高臨下?憑什麼我就一輩子在你麵前抬不起來頭?憑什麼我就不能發大財?……正常的發奮激勵是好事,但很多人激發出來的是畸形的變態的報複的心理。貪、嗔、癡三毒熾盛,這個毒性一旦發作起來,比毒蛇猛獸要可怕得多,這是導致恩將仇報的元凶,這三毒甚至可以讓一個人變成一個惡魔!

說到此,也就清晰了。我們對某個對象行善、救助的時候,要防止的是被幫助者的“三毒”發作。這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對被救助者的幫助。《普賢行願品》普賢第十大願“普皆回向”內容是: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悉皆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涅槃正路。眾生行惡,菩薩不讓其成就,關閉一切惡趣門!

行善者與被救助者,不是平等的關係,容易導致被救助者的“三毒”發作。智者當有各種方便令眾生“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怎樣做才能避免“恩將仇報”呢?我想到的一些方法如下,僅供參考:

1.布施的同時,最好還能進行“法布施”,也就是對被救助者的思想品德進行引導教育(不過,這個很難很難);

2.財布施最好不留名,施者與被施者沒有必要長期保持關係,這樣也不會給被施者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

3.做善事,在被幫助對象麵前不要居高臨下,因為被幫助者也需要尊嚴;

4.盡量不做一對一的那種慈善,盡量通過各種慈善組織去做,這樣避免了被救助者知曉過多你的信息;

5.心理上不要求被幫助對象任何的“報恩”,這樣對方就不會有過大的壓力;

6.幫助一個人,最好除了你和被幫助的對象之外不讓任何人知道,替被幫助人保密,幫助他的同時也保護他的自尊不受到外界的傷害;

……

還有什麼方便可以避免行善的人不受傷害呢?

2006年12月23日

發現白內障部落的故事

一個探險家偶然在一個原始森林,發現了一個與世隔絕了幾千年的少數民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