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大娘與劍舞(1 / 1)

公孫大娘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中對公孫大娘劍舞的描寫。

公孫大娘是唐代最傑出的舞蹈家之一,籍貫、身世不詳,擅舞「劍器」,舞藝超群,常在民間獻藝,極負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官,表演劍舞技藝。是唐代見於記載中,既活躍於民閑,又聞名於宮廷的少數著名舞蹈家。

唐詩與史籍記載皆表明,公孫大娘表演的「劍器舞」,技藝高超,獨具特色,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杜甫詩序說,玄宗時,高手雲集的宮廷樂舞機構梨園、教坊、宜春院的「內人」(指宜春院中常為皇帝表演,技藝最高的樂舞藝人)和宮外供奉(類似宮廷以外的「特約演員」)中,隻有公孫大娘的「劍器」「獨出冠時」。詩中又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句。鄭嵎《津陽門詩》描寫唐明皇生日千秋節宮中舉行盛大樂舞表演時:「公孫劍伎方神奇」,並自注:「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明皇雜錄》載,「上(玄宗)素曉音律。時有公孫大娘者,善舞劍,能為「鄰裏曲」、「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遺妍妙,皆冠絕於時。公孫大娘不僅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劍器舞」,除杜甫詩序中提及的「西河劍器」、「劍器渾脫」外,還有「裴將軍滿堂勢」、「鄰裏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將軍滿堂勢」,想來是指根據裴旻將軍獨到的舞劍技藝改編的一部舞蹈,其間地位調動很大,滿場飛舞,驚心動魄,是猛厲無比的劍舞。

唐宋舞蹈。因執劍器而舞,故名。劍舞 又稱劍器舞,是手持短劍表演的朝鮮族女性舞蹈。古代中原地區也有。短劍的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 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 相成,造成一種戰鬥氣氛。舞蹈節奏為“打令”。劍舞 原為男性舞蹈,經長期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緩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種類較多,一般為4人舞。還有一種 由流浪藝人流傳下來的少年劍舞,其風格似武術,具有戰鬥性。

劍舞舞姿矯健而奇妙,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描繪此舞:“燿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一說,舞者僅是“雄裝,空手而舞”;一說劍器類似流星,即兩個圓鐵球係以丈餘彩帛之類。亦有人認為劍器是雙劍。但晚唐、宋代的《劍器舞》確是舞劍,宋代大曲隊舞即稱為《劍舞》,舞者還有擊刺動作。晚唐時舞具除劍外還有旗幟、火炬。《劍器舞》原為獨舞,晚唐時已是群舞,至宋發展為宮廷隊舞,按大曲形式演、奏,即有勾念、自念、對答、歌舞等,演者輪流出場,並有“鴻門宴”、公孫大娘舞劍、張旭等一類簡單的故事情節。也有男女對舞。大曲中的歌辭,有《劍器曲破》和《霜天曉角》兩種。

選自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