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詞的女性化特征的內涵界定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詞是一種具有濃鬱抒情性和特殊表現力的文體。詞崇尚婉媚,情思婉轉,含蓄蘊藉,“詞為豔科”是其本色特征。這不僅概括了詞的文學性質,還表明了詞的內容題材適於表現以女性生活情感為主體的男女情愛,而且語言綺麗,色調香豔。“所謂‘豔’實際是指一種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詞多寫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帶來的審美新感受,而唐宋詞中最突出也是最集中的意象就是女性形象。”詞自產生以來就突破了中國文學“詩言誌,文載道”的傳統,以“女性化”審美意識表達社會生活,“好寫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帶來審美新感受”,是一種女性化的文學。詞中充滿了女性化意象、女性化器物、女性化情感或者女性化語境。換言之,詞的“內質”就是具有女性化特征。
關於詞的體性特征,王國維先生概括得極為精辟,他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現代學者解釋“要眇宜修”“是一種女性的美,是最精致最細膩最纖細幽微的,而且是帶有修飾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種美”。這是較之於詩而提出的,正所謂“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這些都從不同角度詮釋了詞具有女性化特征的事實。
詞的女性化是一種擬人化說法,朱崇才先生對此做出了闡釋:“詞的女性化傾向,不但體現在詞的作者、演唱者、接受者的文化心理素質上,體現在詞的價值功能上,而且主要地還體現在作品的內容上。”這基本明確了詞的女性化特征的內涵。通過對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詞》和唐圭璋《全宋詞》的研讀,結合唐宋時期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因素,筆者認為:唐宋詞的女性化特征主要是指唐宋詞中直接或間接地大量描寫女性題材;或者是以女性視角來觀照社會人生;或者是用詞體豔科的筆觸(一種感傷的女性式的悲憫情懷)去表現士大夫情懷,以柔媚之美來書寫生命的感傷和離別的惆悵,即便與男女情事無關,但卻洋溢著女性化的柔美情思,呈現出一種濃重的悲涼。南宋詞的這種特點非常鮮明。
第二節 詞的女性化特征的成因
關於詞的女性化特征已有很多學者從發生學的角度論述過,但筆者認為:詞的女性化特征源於中國人先天的柔弱心理,更與晚唐以來特定的社會文化心理密切相關,同時也與詩詞分工與表達方式的不同相關聯。
一、中國人的文化人格所致
中國文化從整體上看是剛柔相濟、和諧溫文的,具有一定的“女性化”傾向。林語堂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的心靈在許多方麵都類似女性心態,隻有‘女性化’這個詞可以來總結中國人心靈的各個部分。女性智慧與女性邏輯的那些特點就是中國人心靈的特點。”唐宋詞正是在中國傳統的陰性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這種柔弱的女性化人格特征在唐宋詞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二、社會環境和唐宋人的審美心理所致
唐宋時期社會價值體係的變化以及主流文化的世俗化,使女性內容不可避免地成為詞體創作的焦點。晚唐以來,社會文化生活發生了變化。
中唐以後“時代精神已不在馬上,而在閨房”。宋王朝對內專製集權,對外妥協退讓,政治軍事上的懦弱潰敗造成整個社會心態趨於內斂柔弱、細膩敏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女性化特征。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促成了宋人的享樂心理,重女音、尚婉媚成為歌壇的一種風尚。唐宋詞多作於酒宴歌席之間,娛賓遣興,自然而然地偏向了香豔柔婉之路。劉揚忠先生對此曾經有過精彩的論述:“詞從民間轉入文人之手後,由於時代審美習尚與文人心態的作用,被片麵地發展成為一種尚陰柔之美,長於描寫兒女柔情和女性形象的文學體式,從內容、風格到語言都帶上了女性文學的色彩。這種文學樣式的創作,在男性作者必須收斂自己的男性特征,改腔換調以適應其風格要求;而在女性作者,則恰好是本色本調,如魚得水,應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