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一九五九年(1 / 3)

八月二十日

從今年起到一九六九年,這十年內,除繼續寫短篇小說外,計劃寫十部連續性的長篇小說,總名叫做《鄉村風雲錄》:

第一部《自由人》(寫農民破產,一九四五年前後),

第二部《鐵杈》(寫農民自發的反叛、流亡,一九四六年前後),

第三部《憤怒的槍彈》(寫革命武裝鬥爭,一九四七年),

第四部《主人》(寫土改,一九五年),

第五部《糧車》(寫統購,一九五三年),

第六部《窮漢們》(寫合作化,一九五四年),

第七部《最後一次寒潮》(寫一九五七年春天的風波,一九五七年),

第八部《萬村燈火》(寫大躍進與公社化,一九五八年),

第九部《煉》(大辦鋼鐵,一九五八年),

第十部《路上》(寫公社第一年,一九五九年),

這十部書,從解放前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每部十五萬至二十萬字,在廣泛的基礎上,概括這十幾年,或者說是近代中國農村的重大變化。

要完成這個巨大變化,需要一個既不遠離農村而又相當安靜的環境,實行深居簡出,埋頭工作。需要非常單純而詩化的心境進行。這個環境,還得想些法子找一找。真難啊……

九月二十八日渭南

上月下旬,某日,張書記召見,同去者共四人,除我而外,有柳青、胡采、鵬程諸同誌。召見的地點在丈八溝,召見時在座者有趙守一同誌。

張書記希望我們四人,參加公社調查工作。八中全會後,毛主席計劃編一部書,內容是人民公社,主席並將寫萬言長序,用以粉碎國內外攻擊人民公社的言論。

我參加省委農村工作部的一組,赴渭南城關公社,在雙王管區作重點調查。

我們八月三十日出發,本月二十三日回來,帶回初稿。寫作過程是:先開座談會,然後於九月三日至雙王,六日回縣,座談。

我提出文章的主題、題目和調查重點,大家補充修正後,又下去,專題調查。十五日回縣,討論寫法,我提出提綱,由大家修正補充,成為細綱,交農工部三個同誌和公社楊文煥書記等集體編寫初稿。然後由我依初稿,重寫一次,名為《爭豐產的心潮逐浪高》,仍為初稿,送有關方麵初審。打印稿已送出五天,尚未見動靜,不知為何?

經過這次調查和寫作過程中,對一些問題的反複思考,我對公社的曆史必然性,建社時機的合宜性和公社的優越性有了充分的理解。

土地私有觀念極其淡薄,單純掙工分的現象極少。爭豐產紅旗,爭創造爭奇跡成為風氣,是公社化以後,社員思想普遍、顯著的特點。

渭南縣城關公社,目前自動務育高額豐產田的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七十四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幾個。至於青年婦女那就更多了。

十二月八日北京

全國文化工作會議。

這是一次中宣部召開的,有各地黨、政領導同誌跟部分黨員作家參加的黨內會議。會議的目的是反右傾,鼓幹勁。繼續文化大躍進的會議,有三四百人參加,會議是秘密的。

這次會議一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依據,總結文藝工作的成就;一是反對文藝上的修正主義思想。會議的方針是:肯定成績,加強團結,明確方針,提高思想,鼓起幹勁,繼續前進。

先讀文件,讀列寧的《論戰爭與和平》。

抽象的和平宣傳,確實會在群眾心理上造成極其壞的影響:消極地盼望帝國主義者不要發動戰爭;對避免戰爭抱著一種消極的宿命的幻想。這種心理正是帝國主義者最希望,最可以利用,以恫嚇群眾,實行武裝鎮壓,保持舊世界。

十二月九日

昨天下午,江部長傳達了預備會議上周揚的講話。會後開始讀文件。

前天上午到京,住新橋飯店,當晚與聞捷在老杜的住房閑談到十二時。回來後,遇賢敏、宗池又同在老關和石魯的住房,談到淩晨二時半。昨天上午李琦來,閑談了一上午。

談論的中心是如何過好社會主義這一關,看來,並不那麼容易過。老資格、老黨員、高級負責幹部的牌子,並不能保證一個人永遠不發生問題。社會主義革命是如此深刻,要想證明自己是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就得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重新表明自己的共產主義態度。過去的資曆在革命轉變關頭,是沒什麼用處的。實際上,這是一種十分慎重的、正確的、合乎規律的不斷清黨過程。如果,把黨比作一個人體,那麼衰退了的細胞正在死去或在更新,新的細胞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