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九五六年(4)(3 / 3)

風格應該自然而然產生,每一次都不能強求。

五月十五日星期二

第一單元學習已結束。下午開小組討論會,討論學習方法問題,著重討論了理論與實踐相聯係的問題,許多人的發言一再強調理論與實踐相聯係的學習方法,強調聯係實際必須自始至終貫穿整個學習過程,批判把理論學習與聯係實際截然分開的先學好理論再聯係實際的觀點。

但說來說去,仍然還是那幾句大家熟知的教學方針的簡單原則,比較抽象,缺乏對理論學習與聯係實際的較深刻全麵的分析。我想,這個多年來一直爭論的問題,究竟在學習中應該如何聯係實際,也許也隻能在學習的實踐過程中去求得具體而確切的解決吧。至於學習方法(包括理論與實際聯係的方法),應該是按照學習者個人的情況,去個別求得解決,不可強求一致,也不能有一個固定的十全十美的學習方法,去硬套給每一個不同的人。

昨天晚上,在寫作的過程中,忽然想到風格問題。對風格問題有了如下的醒悟。

每一個作者,都不能強求自己文章的風格,風格必須是在不斷的創作中,自然而然地不依靠作家預先設計而產生的。一個作者更不能被自己的風格所限製,而應該在每次創作中去創造。如果自己明白意識到自己以往文章中的獨特風格,而企圖有意識地保持或發展它,它就必然地自己造成了一個枷鎖,束縛自己的創造性,以致使自己的藝術感性的花朵枯萎,使自己的想像力枯竭,而終寫不出新的作品,更不要說超過以往的作品。

要意識到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點,但同時卻要努力忘記自己所意識到的自己的特點,而在每一次的新的創作過程中,憑自己在實踐中所形成的熟練的藝術本能,去力求最樸素最巧妙最完美地表現你的新的主題、新的題材和新作中的人物,那麼你自己的風格就會自然而然地滲透在你的作品中,並透過你的新的作品呈現出來,形成起來。

上午休息時間,和省高級法院院長劉臨福閑談,他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陝北人,老幹部,沒上過學。他像所有的陝北老幹部一樣,淳樸、謙虛、和藹、慈祥。他說:在別的部門工作的幹部在工作中,如果在他的全部工作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作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幹部基本上是個好幹部。如果他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都處理得妥當,這個幹部就是個很好的幹部。如果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都做對了,我們就說這個幹部難得。

“可是對法院的幹部的要求就不同,我們要求他百分之百的正確。一個司法幹部在一百個案件中,有九十九件判得正確,隻有一件案子判錯了,屈殺了一個人,這在你說來,隻是你全部工作中百分之一的錯誤,可是對被判處的人和他的家屬來說,那卻是百分之百了。因此,司法幹部,哪怕在全部工作中隻有百分之一的錯誤,我們也應該把它看作百分之百。”

這段話說得多麼深刻。

五月十六日星期三

今天開始讀列寧的《唯物主義與經驗批判主義》。

開始讀指定的部分——第三章,很難懂,於是反回來,從序論開始讀起,順序讀下去基本上懂了,並且讀得很有興味。一天讀完了序論、代序論,和第一章以及第二章的一部分,共九十六頁。

在讀過的這一部分裏,列寧主要的是保護馬克思主義關於唯物論的基本原理,而與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的一大群歐洲各國的馬赫主義者,就中主要的是針對馬赫和當時俄國的馬赫主義信徒(波格唐諾夫——偽裝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馬赫主義者)戰鬥。

列寧在他的戰鬥的論文中,最善於撥開敵手的一切掩蓋主觀唯心主義的迷霧一般的遁詞,一下子抓到敵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實質,並一下子找到他們的老根子——貝克萊主教的哲學體係,他又最善於抓得論敵的矛盾,有時隻在一字之差的情況下,抓住敵人的矛盾,用以反擊敵人,使敵手全部體係為之崩潰。如馬赫把貝克萊的《我的感覺》,變成《我們的感覺》列寧便抓住馬赫這一點,來說明我以外的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使馬赫陷於無法還手的地位。有許多這種地方,加上列寧用語的深刻的幽默感,讀起來使人生出抑製不住的喜悅,不禁哈哈大笑。哲學著作,能引讀者快樂地大笑,(這是勝利的和蔑視敵人的笑),除天才之外,無人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