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靜靜的桑幹河》有感(2 / 2)

作家不是思想家,但作家決不能沒有思想。一個思想道德情操不高的作家,很難寫出高雅的文學作品,也決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作家。

大秦線上的鐵路職工是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的群體,正因為有了他們的默默堅守,才有了這條年運量突破四億噸、全世界最著名的重載鐵路。大秦線職工們的生活和工作是艱苦的,孤獨而單調,然而,大秦線上的鐵路職工們又是幸福的,雖然地處深山,他們卻有著一顆顆金子般的心,他們處處為別人、為集體、為國家著想,就像大秦鐵路一樣,具有鋼鐵一樣的品質。大秦鐵路不缺鐵,大秦線上的鐵路職工同樣不缺鐵。雖然他們也有苦悶,也有牢騷,但隻要拿起工具,他們就成了一群硬漢,成了一群保衛大秦鐵路暢通的守護神。沒有他們,大秦線就不可能完成那樣繁重的運輸任務,他們用實際行動拷問著那些靈魂缺失人的靈魂。

在大秦人的心裏珍藏著一份承諾:為了共和國經濟早日騰飛,再苦再累也值得!那是大秦人的莊嚴承諾。在大秦人身上看不到一絲一毫的矯情,看不到一絲一豪的軟弱,盡管有些人倒下了,但他們的靈魂將永遠站立。

在《靜靜的桑幹河》這部作品中,作者特意安排了一個正在進行靈魂救贖的人,她叫趙春秀。

趙春秀曾經是一個靈魂迷失的人,因為價值觀的問題,她任性地將自己的靈魂放飛到一個花花世界中去了。盡管她找“苦”吃是一種被動和無奈,但上帝卻讓她親眼看到了大秦人的那種堅忍和奉獻,她的靈魂受到一次次拷問。在大秦人精神的感召下,她的靈魂最終得到了救贖。趙春秀這個人物雖然隻是書中的一個配角,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個人物被作者寫得很活,一個曾經充當“二奶”的人,卻不讓人覺得可恨可憎,反倒有幾分可愛,糾其原因,是因為她的靈魂還沒有完全泯滅,我以為,趙春秀這個人物在現實中隨處可見,在作品中同樣不可或缺。

從作品後記中我們得知,《靜靜的桑幹河》的作者之一林小靜本身就是個記者,她長年工作在鐵路報社,她熟悉鐵路,曾不止一次深入大秦線,與那裏的職工朝夕相處,建立起一種深厚的情誼。她在後記中這樣寫到:“第一次去王家灣養路工區是個初冬,到達的時候,天已經黑了,正趕上吃飯……一個叫布秉升的養路工端著半碗鹹菜。我問他為什麼不吃菜,他說喜歡吃鹹菜。後來我才知道,他是想把自己那碗燴菜讓給其他幹重活兒的同事……養路工們換鋼軌、換石枕、肩上要擔起四五百斤的分量……在大山深處,蔬菜匱乏,交通不便,一碗普通得再普通不過的燴菜卻讓我感動……”

作者熟悉大秦線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對那裏的鐵路職工了解更深,她曾一次次被那裏的職工們感動。正因為有了如此深厚的生活積累,她才能讓每一個情節和細節符合大秦鐵路那一個特定的時空和環境,才能讓她完成這部作品。書中的每一個人就活在她的精神世界裏,不寫好他們,她覺得有愧於那些弟兄。

作者林小靜說:“城市的繁華與大秦鐵路的艱苦,從那一刻起,一直像兩個同樣重量的砝碼,在許多個白天和黑夜,撞擊著我的內心。”

可以肯定,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召喚她一定要寫好這部作品,不是別人要她寫,是她自己非要寫,她和那裏的職工們情同手足,相濡以沫,她的身上同樣有著一個鐵路作家的責任與擔當。

鐵路發展到今天,早已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有世界上年運量高達4億5千萬噸的大秦重載,我們還有排在全世界首位的、運輸裏程達1.6萬公裏的高速鐵路,一重一高,世界上獨一無二。這是幾代鐵路人的夢想,更是幾百萬鐵路職工日夜奮戰、努力拚搏的結果,我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他們!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會留下時代的印記。我們希望有更多反映鐵路生活的好作品問世。同時,也希望《靜靜的桑幹河》的兩位作者繼續努力,深入生活,貼近現實,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造詣,創作出更多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鐵路職工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