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電影結束的方法(1 / 1)

早先的電影在結束時,銀幕中間孤零零地出一個大字——“終”,蒼白而閃爍,帶著一些膠片的劃傷。終,就是電影已經沒有了。觀眾不知道電影結束了嗎?時間已經過去了120分鍾,人民勝利,敵人狼狽不堪,這就是結束。況且電影終結時,音樂極為強烈。長影樂團模仿當年蘇聯電影音樂的模式,呈現、展開,一切按交響樂構造進行,磅礴無際。上影樂團有老工部局管弦樂團的影子,室內樂的味道更多。這就是說,電影已經結束了。

那時候人老實,看到“終”之後才從座椅上起身,仿佛老師不說下課不敢下課一樣。即使這部電影已經看過了多遍,也要善“終”。

在“終”之前,電影片尾是另一個更有噱頭的字,即“完”。“完”的電影一般在50年代初期拍攝,多質樸,完。“完”就是“完了”。一切事情的結束都可稱為完了,包括電影。“完”的字體是宋體或扁宋,現在一想十分癡愚。後來,“完”被取消,估計拍電影的人認為這樣說社會效果不好,不吉利。要麼多寫幾個字:敵人完了;要麼就別寫“完”。傳說溥儀登基時哭鬧,扶駕的親王就說過“完了!完了!”讓左右大臣互覷生驚。完了,是北京話,若以東北土話說:妥了,妥了,就順耳一些。傳說還有,袁世凱練習當皇帝,坐在龍椅上向屋頂一看,有枝狀水晶吊燈赫然,他怕砸著,出言“退!退!”意謂椅子往後退一步,結果退到河南項城當野老去了。

這都是傳說,但“完”顯然不受用。後來變成“終”,之後變成“劇終”。或許僅僅說“終”,觀眾不知是什麼之終,音樂?道具與剪輯終了?所以說“劇終”。這都是細心周密之人為觀眾準備好的。其實,電影結束,影院的燈光已亮了,這才是“終”的信號。

在電影的後麵,寫上“終”或“劇終”,或許還有導演的擔心。我聽說有一部反映土改的電影競拍不完,由另一導演拍完的傳聞。可見“完”也不容易“完”。導演恐怕觀眾的理解能力太低,不懂結尾戛然而止的妙處,更不懂餘音嫋嫋的美學效果,於是說,此處“劇終”。如果不用豹尾一擊式的結束法,觀眾更會以為這一切會永遠地演下去,豈不更加麻煩,還得“劇終”,即“完”。

後來,電影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這些說法,影片結束時呈現廠名,書寫的北京電影製片廠、長影、峨影的廠名。後來,學香港的方法,在畫麵上密布小而快的襄助名單,這也是“完”。而到了影碟的時代,幹脆出現時間:60:00,以及水藍的熒屏,更加幹淨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