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大起義於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走出低穀,又一次活躍起來,進入了大發展階段。五月上旬,張獻忠在穀城公開宣布再度起義,羅汝才馬上響應。
張、羅再起後,崇禎帝惱羞成怒,殺了熊文燦,另以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楊嗣昌為督師,對起義軍再次舉行大規模的圍剿。崇禎十二年九月至十三年七月,張獻忠、羅汝才與楊嗣昌在湖廣、四川、陝西交界處相持近一年,遭到一些挫折和失敗,於十三年七月決定進入四川境內,楊嗣昌率明軍主力尾隨入川。義軍見官軍追來,實施以走致敵策略,幾個月內幾乎走遍四川各地,長驅數千裏,使得明軍疲憊不堪,而後,起義軍乘虛進入湖廣,於崇禎十四年二月奔襲楊嗣昌儲存軍資甲仗之地——襄陽,俘殺襄王朱翊銘。楊嗣昌聞訊,憂懼不食,死於軍中。
李自成繼張、羅再起後重新活躍起來。崇禎十三年十一月,李自成“出商洛入豫,哨至淅川”。這時,河南、山東連年自然災害,“土寇紛起”,李自成到達河南後,許多當地群眾加入其隊伍,使義軍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一些文人如李岩、牛金星、卜者宋獻策也投奔其中,他們幫助李自成製定和推行了一係列很有見識的政策,如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傳唱“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沒收官府或豪強地主的財物分給農民等。特別是“均田免糧”綱領的提出觸及到封建經濟基礎的最根本問題——土地製度,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用口號形式明確提出土地問題。它反映了遭受殘酷剝削的農民的經濟要求,對於動員農民參加起義有極大的號召力。李岩還把這一綱領編成通俗易懂的歌謠,讓起義軍戰士到處宣傳。起義軍每到一地,都宣布“三年免征”或“五年不征”,並支持農民奪回被地主霸占的土地。同時,起義軍還針對當時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提出“割富濟貧”的口號;針對明朝統治階級對工商業者的殘酷掠奪,提出“平買平賣”。這些口號起了爭取民眾、擴大鬥爭力量的作用。
在建立鬥爭綱領的同時,起義軍加強了紀律整頓,規定軍隊自帶帳篷,不住民房,行軍時要愛護群眾的莊稼,有讓馬匹踐踏莊稼者要處斬,至於燒殺淫掠,那更是罪不容誅,還宣布了“不淫婦女,不殺無辜,不掠資財”和“殺一人如殺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的口號。李自成嚴以律己,他不好酒色,粗衣淡飯,與部下同甘苦。起義軍的內部上下平等,首領與士兵經常是一起席地而坐。在首領之間也是同座共食,彼此以“兄弟”,“爾我”相稱,對李自成則親熱地稱他為“老李”或“大哥”。
起義軍的“均田免糧”、“平買平賣”的綱領深得人心,加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因而,每到一處,老百姓對他們“執香迎導,遠近若狂”。連一些州縣官員和士紳,也“往往相率出城,望風伏迎”。相反,老百姓一聽說官軍到來,不是慌忙躲避,就是閉門拒守。曾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明朝東閣大學士李建泰奉崇禎帝之命外出督師,人馬行至東光縣,城內民眾緊閉城門,將其拒之城外。李建泰亮出大學士督師的身份,百般呐喊,民眾就是不買賬。他無可奈何,隻好退走,叫幾十個士兵扮成義軍模樣,再回到城下叫門,要知縣出來答話。這下子,城門洞開,“鼓樂迎導,設宴甚盛”。李建泰乘機帶兵入城,殺死知縣及為首的十幾人。
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率軍攻占中原重鎮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把數萬石糧食和數十萬金錢分給饑民。貧苦群眾踴躍參加起義,“奔走赴之者百萬”。洛陽戰役是李自成起義軍由弱到強、由戰略防禦進入戰略進攻的轉折,它揭開了中原大戰的序幕。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羅汝才第三次圍攻開封,鑒於一時難以攻下,決定長期包圍。五月中旬,明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嶽與總兵左良玉等領兵四十萬來救開封,屯於朱仙鎮。起義軍聞訊,移營往拒。雙方大戰六日,明軍終於潰敗而去。起義軍回軍,恢複對開封的包圍。九月中旬,黃河決口,開封全城被淹沒,居民除少數高級官吏乘船逃走外,其餘絕大部分喪身水中,起義軍西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