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軍大顯神威取得台州大捷(1 / 2)

倭寇的侵擾,嚴重威脅著沿海居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鑒於這種嚴峻的形勢,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政府從山東調遣戚繼光到浙江禦倭前線。他在抗倭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位名垂青史的抗倭英雄。

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山東東牟縣(今山東蓬萊)。戚繼光用過的軍刀因祖輩在明朝開國時建立軍功而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戚繼光出身於將門家庭,其家又長期駐守在防倭的前線,這使他了解倭寇焚掠人民的慘狀,並熟悉倭寇騷擾活動的規律。他的父親戚景通,文武雙全,為人正直,對戚繼光從小就嚴格要求,認真教育。這一切,對戚繼光日後成為一位抗倭名將,有著重大的影響。

十七歲那年,戚繼光的父親病亡,他便承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的職務。襲職後不久,被調到邊塞戍守五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夏天,他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到山東專職禦倭。戚繼光到山東後,不負使命,加緊修建海防工事,整頓軍紀,加強海上防倭訓練,僅兩年時間,就使山東的海防空前鞏固。

戚繼光因在山東海防防倭工程建設上所取得的政績而受到了朝廷的讚譽和器重。這些政績不僅來自他出色的“良將”才華,更重要、更關鍵的是來自他那忠於國家、恪盡職守的“良將”武德。這位年青的將官早就立下雄心壯誌,要蕩平倭寇,拯黎民於水火之中。他曾在一本兵書的空白處寫下這樣的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表達了自己坦蕩的胸懷和立誌要保衛海疆安全的抱負。

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天,戚繼光調任浙江都司僉事,主管全省屯田事務,他勵精圖治,政績卓著。第二年,由新任總督胡宗憲推薦,戚繼光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今臨海縣一帶)三府數十州縣的軍務。這三府是倭寇經常出沒、遭受倭害最嚴重的地區。戚繼光故裏戚繼光鎮守此地,他的責任也就比以前更加重大了。

在實際戰鬥中,戚繼光發現明軍的戰鬥力極差,當地衛所的軍卒老弱居多,各地調來的客兵也缺乏訓練,而且紀律敗壞,自相鬥殺,甚至殺良冒功,騷擾百姓。依靠這樣的軍隊怎能取得抗倭戰爭的勝利呢?於是,戚繼光向上司提出招募新兵的建議。他認為“堂堂全浙,豈無材勇”!在抗倭戰爭中,他深切地體會到,遭受倭禍最嚴重的是人民,最痛恨倭寇的也是人民,抗擊倭寇最堅決、最英勇的同樣是人民,隻有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取得抗倭戰爭的勝利,所以,他決心招募選練新兵。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他第三次上書請求募兵,並具體提出到義烏縣招募。他的建議得到其他官員的支持,總督胡宗憲同意他罷去所部舊兵,到義烏縣重新招募。

戚繼光為什麼會提出到義烏縣募兵呢?原來當時義烏縣正進行著一場波及數百裏的大規模民眾械鬥,戚繼光發現械鬥中的義烏人勇銳而且具有血氣。他想,如果把這些因為民事糾紛而兵戎相見的力量引導到抗倭戰場上去,那將產生巨大的威力,又可避免內部的殘殺,因而就提出招募義烏丁壯加以訓練的建議。

戚繼光到義烏後,對械鬥的雙方曉以大義,動員他們共同禦敵,不可自家鬩牆。他的愛國熱忱感動了械鬥的雙方,許多礦徒、農民踴躍應募。戚繼光挑選了三千名“鄉野老實之人”,建立起了一支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