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延平府知府率一班官員到縣學來視察,按習慣,縣學裏從學生到教諭都要跪著迎接。而海瑞卻隻作揖為禮,不肯下跪,站在他兩邊的訓導,自然沒有這勇氣,早已跪下,三個人兩邊兩人都跪下,唯海瑞挺立著,很像是一個筆架。官員們對他不滿,又不好正麵訓斥他,便稱他是“山字筆架”,以後便有人以此相稱,稱他筆架博士。
這件事發生後,海瑞感到十分憤懣,自己以祖宗成法為模式,教導學生崇尚氣節,何錯之有,竟得不到上司的理解。聯想自己多年苦讀,處處以“聖賢之道”作為立身之本,將氣節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誰知,剛剛踏入官場便橫生枝節,在區區禮節問題尚不能見諒,遑論日後施展自己的抱負。真是“缺陷世界,何能有濟”!書生意氣十足的海瑞越想越想不通,一氣之下,竟提出辭呈,上交郡衙,想就此告辭還鄉,獨善己身。海瑞的辭呈送至延平府後,一些地方長官想起當日情景,餘怒未消,極力主張同意海瑞的要求,允其解除公職,放其還鄉了事。
眼見海瑞仕途生涯即將結束,情況卻出現了根本的轉機。當時的延平知府在看到海瑞的辭呈後,慚愧不已地說道:“海瑞之言行均合祖製,是吾等行事之誤也。”更加幸運的是,當時大司空朱衡(字鎮山)正為福建按察司提學副使(時稱“學憲”),聞聽此事後,對海瑞的氣節人品非常讚賞,當即將海瑞召來,命就正學書院進修。海瑞依然要求離職,朱鎮山寬慰他道:“汝自幼飽讀詩書,究竟為何?汝出任公職,究竟為何?難道就為爭一跪之禮而全部放棄嗎?”這話使海瑞有些醒悟了,他平心靜氣一琢磨,難道就為此事而永遠歸居田野,不入俗塵了嗎?這當然是誌在愛民行道的海瑞無法接受的。就這樣,在朱鎮山的勸導與挽留下,他才打消了辭歸鄉裏的念頭。
在此風波之後,海瑞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在學堂之內對上司不行跪拜之禮。又有一次,福建按察使長官到延平府視察,海瑞率領眾位學生迎候於縣學門外,有位分守道的官員早到一步進入大門,見海瑞昂然不跪,十分驚訝,便問隨從這位長揖不跪的人是誰,隨從答曰:“此乃海教官。”這位官員便命隨從暗中觀察,想看一看海瑞見到按察使長官的態度。結果,按察使長官進門時,海瑞依然故我,保持長揖不跪的姿勢。這位官員知道後,不禁吐舌歎服道:“今日之世竟有此等教官!”海瑞的名聲從此在四處傳揚,不少過往的官員也都知道南平有一位“海筆架博士”。
海瑞任教官的四年間,一直堅持自己剛直不阿的立場,實屬難能可貴,而我們為之慶幸的是,海瑞的正直抗爭固然引起了一些官員的非議與憎惡,但卻贏得了不少士大夫的交口讚歎,後者認為如此剛直守道、不畏權勢的教官,恐怕隻有在古人之中才能找到。因此,海瑞不畏權勢、昂然犯顏、獨守己道的行為不僅沒有為自己招來罷官的厄運,而且使自己的聲望漸起;不僅當地官員默認了他正直的行為,而且“守相台察以上,鹹鑒涵之矣”。這不能不說是海瑞的幸運。他得到了高度的評價:“以禮為教,其講論道德以及經義治事,一一實事求是,不為俗學所染,是教職中最難得者。”因此,巡按、監司等官員紛紛上書舉薦海瑞。於是,海瑞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升遷為浙江淳安縣令,開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