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以身殉國(2 / 2)

徐有貞等人唆使言官誣蔑於謙陰謀迎立襄王(英宗的叔父)的兒子為太子,定於謙為“謀逆”死罪。卷疏上報英宗,英宗本人也覺處置太過,說道:“於謙實有大功於國家。”徐有貞迫不及待地上前言道:“不殺於謙,今日之事無名。”聞聽此言,英宗頓時語塞。

這一句話深深地刺痛了英宗的心,這位重新複出、頗有喜色的君王登時回想起“土木之變”後自己親身經曆的種種不堪回首的日子。他自然不會忘記於謙那著名的“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英宗沒有將由寵任王振而使王朝百姓慘遭塗炭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卻把自己所受的磨難歸咎在於謙身上。他對於謙的仇視是可想而知的。於謙是不歡迎他朱祁鎮作皇帝的,“奪門之變”可以說是非法的叛亂,如不橫下一條心,這皇帝寶座怎麼坐得下去呢?想到這裏,英宗殺機頓起,命將於謙等人在東市處斬。

麵對莫須有的誣陷與栽贓,麵對無恥之徒的挾私報複,於謙並不是不想抗辯與申訴,但他心裏明白,自己是逃不過英宗這一關的。同樣,滿朝文武大臣也十分清楚這一點,他們之中雖不乏良知未泯之士,但誰也不敢在此時抗顏強辯,為於謙鳴不平,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與於謙一起擁立景泰帝,在對待英宗的態度上也是模棱兩可,他們同樣害怕英宗追究。因此,於謙之死,從根本上說是有關皇帝廢立的政治問題,擁立並忠於景泰帝的於謙在英宗複位之後,隻有死路一條,這也是素稱“剛烈忠義”的於謙無奈的結局。他保全了社稷,卻無法保全自己的性命。

應該承認的是,在奉迎英宗的問題上,於謙確實猶豫再三,同樣著眼於江山社稷,在選擇的天平上,於謙是傾向於景泰帝一邊的,他對英宗的昏庸與妄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評價和看法,也就在這一點上,於謙為自己掘下了危險的陷阱。在封建王朝中,隻有專製帝王對其臣子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不存在臣下選擇帝王的自由,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這就是於謙悲慘結局的症結所在!

在殺害於謙的同時,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官僚又大搜所謂於謙黨人,榜示天下,把於謙平時舉薦、重用的一些官員、將領加以殺害、謫戍、罷官。一些希圖取寵上爬的卑鄙小人無不以攻擊於謙為進身之階。這樣還不夠,他們又大改於謙創立的一些製度,連團營也被罷廢,恢複原來的三大營。由於發動“奪門之變”之功,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佞臣得到英宗的重用。這些小人得誌之後自然忘乎所以,擅作威福,曾橫肆一時。

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宗複辟後,思念王振,下詔恢複王振的官位,並以木頭刻成王振的形狀,招魂安葬,祀其牌位於智化寺,賜其祠名為“精忠”,英宗這種是非顛倒的行徑真令後人悲歎!

但是,烏雲遮不住太陽,正義最終會戰勝邪惡。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奸佞亂臣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於謙後來也得以平反昭雪。明憲宗借用李薦之語讚於謙曰:“皇天後土,鑒生平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明孝宗弘治帝以為於謙“能為國家建大議、決大事而成非常之功”。明神宗萬曆帝以於謙“有鞠躬報國之節,有定傾保大之勳”,諡曰“忠肅”。後又“祠於謙‘忠節’”。於謙被尊稱為“於忠肅公”,受到後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