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京師的防衛力量,於謙又對京軍三大營進行改編。明成祖時,把京軍編為五軍營(由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編成,均為步騎兵)、三千營(初由塞外降兵三千人組成,全是騎兵,主要任務是巡哨)、神機營(使用火器,皇帝出征時須隨軍出征),合稱三大營。土木之變後,三大營喪失殆盡,而且這種組織法因兵種不同,訓練各異,一遇調遣,士兵不習新號令,兵將互相不認識,戰鬥力發揮不出來。於謙在原來三大營中選拔驍勇剽悍者十五萬人,分為十營,每營以一都督統領,下又分五千人為一小營,都指揮為小營的長官。這十營集中團操,稱為團營。遇有戰事,由原來各營的軍官率領參加戰鬥。號令劃一,兵將相習,克服了原來三大營的弱點,提高了戰鬥力。
明朝邊疆和京師防守力量的增強,使也先更無隙可乘,而明朝君臣又識破瓦剌以英宗相要挾的陰謀,拒絕與他議和言好,逼使也先無計可施。為了恢複與明朝的通貢和互市,也先決定將英宗歸還明朝。但“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迎回英宗必然引起皇位之爭,景泰帝為英宗之弟,理應讓出大位,可這當然是景泰帝極不情願的事。因此,景泰帝以也先多次以和議相欺詐為由,加以拒絕。如何處置這一尷尬的局麵,文武百官不敢妄言。此時,於謙當機立斷,從容不迫地指出:“天位已定,寧複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詞矣。”景泰帝聞聽此言,喜上心頭,不覺和顏悅色地說道:“從汝從汝。”至此才議定奉迎之事。於謙的抉擇無疑是明智而可行的,如果沒有明確景泰帝的合法與合理地位,片麵強調奉迎英宗,必將導致新的皇位之爭,以弟讓兄,順情合理,這當然是景泰帝所無法接受的。而另一方麵如果隻順從景泰帝之意,拒絕奉迎英宗,於情理不合,必遭天下吏民恥笑。故而,於謙首先承認景泰帝的合法地位不可動搖,令景泰帝消除疑慮,同時指出奉迎為情理中事,不得不行,這也使得景泰帝無法拒絕。
於謙的建議是當時唯一可行的方案,但其傾向性也是相當明顯的。自從“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後,於謙便一直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這是敦促景泰帝即位的重要理由,根據這一觀點,社稷高於一切,君王可以更改。正是在這一主張的支持下,於謙等人擁立景泰帝,保衛北京,徹底粉碎了也先、喜寧等人以英宗為要挾的圖謀。在國家危難之時,重整朝綱,力挽狂瀾,使大明王朝逃過了自開國以來最大的一場劫難,於謙居功甚偉,其臨危不亂的抉擇也是無可挑剔的。這也是導致也先放歸英宗的最主要的因素。景泰元年八月,英宗回到北京,以太上皇的身份,幽居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