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朝綱挽救社稷(2 / 2)

另一方麵,皇太後在得知英宗被俘之後,意識到“神器不可無主”,為了穩定百官情緒及避免發生皇位之爭,搶先定議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令朱祁鈺輔政。朱見深年僅兩歲,朱祁鈺並無大權在握,指揮調動力不從心,各地守軍均處於觀望之中,無所適從。而也先挾持英宗四處索要財物後北歸,暫事休息,但不久定會卷土重來,如英宗被脅持同征,將會使於謙等人的努力付之東流,隻能拱手將北京讓出。隨從英宗的宦官喜寧被俘後,不僅將中原機密軍情泄露給也先,而且為也先出計,教其奉英宗至邊關,脅迫守將開關,並下詔命總兵官出迎,趁機擒捉,這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占據北部中國。也先大喜過望,決定依計而行。

殘酷的現實逼迫明朝文武做出明確的抉擇。於謙等人審時度勢,斟酌利弊,終於在九月初一聯合奏請皇太後道:“英皇被擄,皇太子年幼,古人雲:‘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安社稷。”主張立朱祁鈺為帝。皇太後應允,於謙等群臣便以太後之命諭告朱祁鈺,令其登皇帝之位。據說朱祁鈺驚慌之下再三謙讓,甚至逃回自己的府邸。於謙等文武大臣苦苦懇求,於謙道:“吾等並非出於私心,欲冒擁戴之功,而是為社稷的安危著想。”恰巧此時都指揮嶽謙出使而還,口傳英宗之旨,因朱祁鈺賢明老成,命即皇位以繼奉祀。朱祁鈺這才答應下來,於九月六日登基,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1540),朱祁鈺就是明朝曆史上的景泰皇帝(或稱代宗)。

景泰帝的及時登基,是具有一定政治意義的。也先俘獲英宗時,原以為奇貨可居,想利用他來要挾明朝賠款割地,沒料到明朝又立了一個皇帝,他手中的這張牌就失去了作用。十月初,也先果然率瓦剌大軍擁挾英宗再臨大同城下,謊稱奉送上皇返京,令郭登等守將開關迎接。郭登嚴命軍卒戒備,並遣使告也先道:“賴天地宗社之靈的佑護,國家已有帝王矣。”也先不敢強攻,隻好繞過大同繼續南進。郭登立即派人往北京告急,京師聞訊,全城戒嚴。朱祁鈺一方麵下詔令諸位藩王遣兵入京勤王,另一方麵命於謙提督諸營將士,全權負責節製,都指揮以下不聽命者,可以先斬後奏。當時也有人不滿朱祁鈺予於謙太大的權力,太監興安辯解道:“為國分憂,如於公者寧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