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變”臨危受命(2 / 2)

緊急的邊報接二連三地飛向北京,貪鄙的王振希圖僥幸,冒濫邊功,就發出英宗親征的命令,限令兩天後出發。舉朝上下聽說皇帝要親征,而且又如此倉猝,都非常震驚,紛紛諫止。但英宗聽信王振的話,堅意親征,命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留守北京,他於七月十六日和王振率五十萬軍隊匆匆從北京出發。

明軍出居庸關,過宣府,未到大同而軍中已經乏糧,士兵餓死的甚多,餓殍滿路。加之連日風雨,軍心動搖,隨駕的官員都力勸英宗回京。王振對此非常惱火,罰官員終日長跪荒草中。也先見明英宗禦駕親征,佯作退卻,誘明軍深入。八月初一,軍隊到達大同,英宗和王振聽到前方全軍覆沒的真相後,異常恐慌,才決定班師。起初,軍隊準備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撤退。從大同到紫荊關要經過蔚州,王振想邀請皇帝“臨幸”他的家鄉,王振的家廟——智化寺借此炫耀自己的權勢。於是,軍隊就向蔚州方向行進。走了四十裏後,王振忽然想起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踏壞他莊田裏的莊稼,因而又勒軍東向,改道宣府。也先聞明英宗退兵,就日夜兼程,緊緊追擊。英宗迂回周折,十三日才逃到土木堡。這裏離懷來城僅二十裏,正確的指揮應當是進城駐守。但王振因為自己的輜重車輛千餘部未到,不願進城,就留英宗駐紮土木堡。土木堡圖兵部尚書鄺埜見形勢十分危急,到行殿力請英宗迅速入關,留重兵斷後。王振拒不采納,斥罵說:“腐儒哪裏懂得軍事,再胡說就砍你的腦袋!”喝令士兵把鄺埜拉出去。十四日,敵軍追至,土木堡被重重包圍。土木堡地勢高,挖井二丈多深還取不到水,而南麵的河流又被瓦剌軍隊占領,人馬已經兩天沒喝水,饑渴難耐。十五日,也先派使者假意講和,並指揮軍隊詐退。王振見瓦剌退兵,立刻下令移營取水。這一動可就亂了陣腳,瓦剌騎兵突然從四麵八方衝殺而來,明軍如決堤的洪水,爭先逃竄,不可遏止。明英宗帶親兵突圍不得出,下馬盤膝而坐,遂被俘虜。英宗被俘後,護衛將軍樊忠把怒火都發在王振身上,衝上去一鐵錘把他錘死,痛罵道:“我為天下誅此賊!”

這一仗,明朝從征的五十幾個官員全部戰死,士兵死傷了幾十萬。也先押著明軍的二十幾萬匹騾馬和所有的衣甲器械等輜重,擁著英宗皇帝,退兵北去。這就是明朝曆史上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大明江山危在旦夕。正是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於謙挺身而出,危難受命,擔負起了挽救明朝社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