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造船業發達,造船數量也十分驚人。據統計,僅永樂年間(1403-1424)就建造和改造海船近兩千艘。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數量眾多的大型寶船,就是明代造船業發達的標誌。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大型寶船長44丈,闊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巨舶。若按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定的斛鬥稱尺製度當時一尺相當於31厘米計算,鄭和最大的寶船長寬分別是138米和56米(若按照浙江沿海造船工匠世代相傳的魯班尺,一尺合25.8厘米計算,鄭和最大寶船的長寬分別是114.55米和46.44米)。寶船的載重量,據英國學者米爾斯推算,約為2500噸,排水量為3100噸。鄭和船隊通常擁有六十餘艘寶船,連同中小船隻在內,共計二百餘艘。這樣大型的船隊,由寶船、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船等多種不同用途的船隻組成。船隊的人員一般均在2.7萬人左右,配備相當齊全。有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使臣的舍人,掌管糧餉和對外貿易的戶部郎中,負責醫務的醫官、醫士,負責觀察星象和掌握氣象變化的陰陽官。各船還有旗軍(掌軍旗者)、火長(掌羅盤、航海圖者)、番火長(外國領航員)、舵工、通事(翻譯)、辦事(商業人員)、書算手(財會)以及各類修理工和船工、民工等,大體可分為指揮、航海技術、軍事和後勤四個係統,組織分工嚴密精細,井井有條。船上滿載著航行途中的各類生活必需品、軍火器械以及作為貿易品和饋贈品的絲綢布匹、陶瓷器皿、麝香、金銀製品等。
稍後的歐洲船隊遠遠不能與之相比。達·伽馬前往印度時率領的葡萄牙船隊,由160名船員組成,僅有四艘輕便快船,最大的也不過120噸,其次為100噸,最小的隻有50噸。哥倫布航行美洲,所率水手僅88名,駕駛的船隻僅三隻帆船,最大的“聖瑪麗亞”號是100噸,另兩隻分別隻有60噸和50噸;南洋土著人向鄭和貢獻方物麥哲倫1519年環球航行時,率領265名船員,分乘五艘帆船出發,其中,130噸的兩隻,90噸的兩隻和60噸的一隻。這樣的規模,自然不可與鄭和船隊的龐大規模同日而語。
鄭和七下西洋,始終以和平友好為宗旨,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各國的友誼。鄭和船隊對異國不懷有任何野心,它以建立和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為使命,從不以奴役他族為榮,絕不以強淩弱,以大欺小。所到之處,皆平等待人,秋毫無犯。即使是在貿易的過程中,船隊成員也都能入鄉隨俗,買賣公平,從未倚仗武力強買強賣。由於鄭和七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和平友好的使命,使得中國在西洋諸國的聲望大大提高,故而許多國家都紛紛遣使前來表示友好。以《名山藏·王享記》所列東南夷59國為例,永樂年間遣使往來的就有43國。勃泥國王不幸病逝北京,成祖為之輟朝三日,並葬其於德安門外,諡曰“恭順”;蘇祿國王在歸途中病逝於德州,明朝政府亦葬之以禮。永樂十四年(1416),遣使至中國的有古裏、爪哇、滿剌加等18國。永樂二十一年(1423),西洋來貢者共16國,計一千二百多人。這些友好的交往,與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航海家的海盜行徑,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鄭和出使西洋,擴大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貿易往來,對當時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明顯的促進作用。鄭和下西洋,以大量的中國絲織品和瓷器,換取海外各國的土特產品:珍珠、瑪瑙、香料、藥材,這都在客觀上為擴大這些手工業品的生產開辟了道路。以瓷器製造業為例,當時景德鎮是全國的瓷器製造業中心。洪武年間(1368-1398),景德鎮有官窯二十座;到宣德年間(1426-1435),已增至五十八座,不僅官窯數量增加,所造瓷器的質量也大有提高。永樂時造的壓手杯,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最受西洋各國喜歡,是明代瓷器的珍品,“為今古之冠”。有的瓷器以海外特產“蘇尼勃青”和西洋紅寶石為料,燒製出前所未有的瓷器佳品。可見,鄭和下西洋所開拓的海外貿易,對中國瓷器製造業的發展貢獻是很大的。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國外市場的擴大和國際貿易的繁榮,反過來又刺激了國內以交換為目的的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以出口最多的絲織品為例,就可見明代中葉以後,家庭手工業逐漸地向工場手工業轉變,已經出現了封建末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當然,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因素的增長,還有其他中國社會內在的原因,不能完全用鄭和下西洋來說明一切。但是鄭和下西洋的結果,刺激了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刺激了陶瓷業和絲織業的發展,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