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的歌》:現代意識與傳統思維的融合
新時期文學研究專題·浙江師範大學
作者:趙林生
能夠進入我們研究視域的文學文本,對於生活均應該有作家獨到的體驗、理解和表達,而對於它們的閱讀、理解與闡釋,我主張,懸擱所有的理論先見,以閱讀者自身的生命體驗進入文本,以實現生命與生命的純真對話。這一組共七篇論文,從文本的選擇、論題的確定、論文的修改,我自始至終均參與其中,其基本的研究理路就是如此。這些論文固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均有自己的一見之得。如趙林生通過《歸來的歌》的閱讀,發現以“新”叛“舊”的艾青不僅傳承著“五四”新文學的“新”傳統,也延傳著中國古典詩學的“舊”傳統;李娜通過《黑駿馬》的閱讀,發現草原文明的價值基點是牧民的個體生命,等等。
——曹禧修(博士,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摘 要:艾青在新時期出版的《歸來的歌》是現代意識與傳統詩學思維融合的詩歌合集,這個傳統詩學的逆子貳臣融通了“人的文學”的現代理念與古典詩學“言情言誌”“立象盡意”“境生象外”等諸多傳統詩學思維。
關鍵詞:艾青 《歸來的歌》 人的文學 古典詩學傳統
艾青曾在20世紀30年代和80年代掀起過兩次新詩浪潮,其重磅武器就是以“新”叛“舊”。但細究起來,這個傳統詩學的逆子貳臣不僅傳承著“五四”新文學的“新”傳統,也延傳著中國古典詩學的“舊”傳統。他從牛棚中歸來,重新歌唱,在新時期出版的《歸來的歌》就是現代意識與傳統詩學思維融合的詩歌合集。
隨著新時期政治上的撥亂反正,在“文革”中遭受重創的古典詩學傳統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再度激活。一批歸來的詩人重新追求文學的真實性,他們不僅承傳“五四”時期現實主義詩學的批判傳統,也延續了晚明以來的個性精神,而艾青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詩人,正如他自己在《詩論》中所闡述的那樣:“詩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詩的音節,就是生活的節拍。”“隻有忠實於生活的,才說得上忠實於藝術。”① 《歸來的歌》中的每一篇詩作都有著紮實的生活基礎,同時又有著對日常物象的審美超越性,他能從盆栽、仙人掌、石、鏡子、柏林的牆等意象中找到與人們的命運相聯係的關節點,將“深沉的思考與飽滿的詩情常和人民的憂患與歡樂相一致,而這正是將詩歌的觸角較深地伸向曆史和社會的土壤的結果。”② 《魚化石》表麵是寫活魚成石的生命悲劇,而實質上是控訴人性被閹割的時代悲劇。詩人從化石的身上活脫出被時代洪流所席卷的知識分子的形象,用深埋地下的黑暗時光隱喻人們慘遭打壓的灰暗年代,用化石的被發現預示新時期的覺醒,試圖借此還原生命的原初狀態,在詩歌的最後還跳出其情感框架揭示出“生命在於運動”這一超越時代的普遍哲理。正所謂“在心為誌,發言為詩”,艾青的詩歌之所以扣人心弦,這與他自覺地站在人的立場,力求使人的心聲得到表達的創作信念是分不開的。
細讀艾青新時期的詩作,我們不難發現,他的詩歌不僅有著“言情言誌”的古典詩學傳統,同時也有著“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延傳並深化“五四”新文學的人文精神。艾青在創作中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人格理想,不懈地追尋著人性,強調個體的價值,將民主和自由融進了他的靈魂與詩作。在他眼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人世銀河星雲中的一粒微塵”(《光的讚歌》),可是雖然每個人隻是如同微塵一樣渺小,卻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能量,並且隻要人們一心,那麼“無數的微塵彙集成一片光明”(《光的讚歌》),而這種光明,恰恰正是民族的希望之光!在這裏,人的主體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人甚至成了光明的締造者,這預告著“神”的時代已經過去,“人”自己的時代已經來臨。詩人呼籲人們應該勇於追求極致燦爛的人生:“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應該像節日的焰火/帶著歡呼射向高空/然後迸發出璀璨的光”(《光的讚歌》),從而讓自己的價值得到最極致、最美好的呈現。那麼又應如何來實現這種璀璨人生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燃燒!“我們在運轉中燃燒/我們的生命就是燃燒”(《光的讚歌》),燃燒是人們追求光明的手段,是人們應有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