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華民族與國際社會的和諧(1 / 3)

一、構建中華民族的和諧是實現和諧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不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是而且必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自覺地促進和維護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每個民族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在當今世界,人類所麵臨的來自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麵的壓力愈來愈大,愈來愈緊迫。全球自然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的枯竭和人口數量暴增,饑餓、疾病、恐怖暴力及戰爭的威脅仍然存在,迫切要求全人類加強合作,共渡難關。全球性合作不可避免,隻有如此才能創造一種穩定、有效、快樂的,而且有益於地球健康及其文明增長的人性化環境。同時,經濟全球化已使各民族國家之間的聯係更加廣泛、更加深刻、更加全麵,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同國際社會的相互協調、相互融合日趨加深且不可避免,由經濟合作、政治交流、文化交融構成的全球和諧已是新全球倫理觀的理想狀態和主流思想。

中華民族曾經對全人類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其民族進步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源泉。今天,中華民族在全麵複興的偉大征程中繼續為世界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展示一個負責任的民族的政治道義,既符合中華民族的政治倫理傳統,又符合社會主義的政治倫理價值取向。因此,中華民族的崛起是謀取與國際社會和諧相處中的“和平崛起”,建構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隻能在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和諧關係中實現。中華民族與國際社會的和諧是建構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極為重要的外部環境,而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上各政黨建立求同存異的和諧關係是創造和諧的外部環境的關鍵因素。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

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是促進中華民族與國際社會和諧的戰略指導。我國現在是在對外開放環境中謀發展,對外開放要服務於國內發展和改革,國內發展和改革不能不考慮國際環境。加入世貿組織以後,要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適應國際市場經濟的普遍規則,在對外開放中實現國內經濟體製同國際經濟運行規則的相互協調。因此,在促進中國與國際社會和諧關係的過程中,應持有兩個基本態度:一是樹立開放、包容、平等、負責的全球性政治倫理意識。在解決一些全球性的問題上,中國應通過平等、多元、寬容的心態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對話和交流,努力擴大共識,履行國際義務。解決國內發展與國際社會的矛盾問題,一方麵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產品能耗和能源進口的全球比重,減緩人口增長速度,進一步提高糧食自給程度,消除國際社會所謂“中國威脅論”,維護全球能源市場、糧食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麵要遵守國際性的協議和公約,在努力控製大氣汙染、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溫室效應、珍貴物種消失、艾滋病蔓延等問題上加強與國際社會合作,並善於在合作中實現共贏局麵,凸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於全球文明進步的建設性作用。二是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隻有在獨立強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與其他民族的和諧相處;中國的國家主權隻有在得到充分維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和諧相處。而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則是維護中華民族獨立、國家主權的根本前提,也是促進中華民族與國際社會的和諧,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製度保障。

二、我國倡導構建和諧世界的重大意義

和諧世界的核心價值,就是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方法論回答了一個突出的現實問題: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以及怎樣建設這個世界。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有利於中國外交占據道義上的製高點,有利於增強中國的軟實力。

回顧2006年的國際形勢,熱點問題頻出,矛盾紛爭不斷,朝鮮核危機、伊朗核危機不斷升級,以色列對黎巴嫩大打出手,美俄為“民主問題”爭吵不休,世界遠未和諧。在這種環境下,我們倡導構建和諧世界有什麼重要意義?和諧世界是我國建設和運籌軟實力的重要平台,有利於化解“中國威脅論”,有利於加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