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培育誠信友愛,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從健全製度、發展教育、繁榮文化、強化道德規範、培育社會組織等多方麵入手,引導人們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在現代誠信體係中,政府誠信是關鍵,企業誠信是核心,個人誠信是基礎。我們要在全社會提倡互幫互助和誠實守信,形成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良好局麵。一方麵要加強人民的誠信意識和觀念,另一方麵也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係,使誠實守信者得到社會的褒獎,使失信者遭到社會的鄙棄,受到應有的懲罰,逐步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製度,這是建立現代市場體係的必要條件,也是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4.充滿活力是形成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
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應當是充滿發展活力的社會,社會活力是社會進步、協調、和諧的關鍵和條件。社會活力不斷增強,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誌。
社會主義社會的活力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麵。首先,在經濟上要有發展活力,這就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和體製機製弊端,激發廣大人民的創業願望和動力,形成有利於創業的環境和保障,從而促進社會物質財富極大增加。其次,在政治上要有活力,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引導和發展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再次,在文化上要有活力,這就要求要大力培育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對人的引導、教育功能,營造健康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氛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活力,集中表現在社會成員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和切實保證上。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在全社會貫徹落實“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製;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從政策上支持、從製度上保證社會充滿創造活力,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為社會成員充分施展才能提供機會和舞台,產生弘揚新精神,營造鼓勵、尊重、保護、創新氛圍,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
5.安定有序是形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條件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製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社會管理體製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社會。
社會安定就是社會平安、穩定,包括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社會階層與社會階層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做到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所謂人人平等,就是人與人之間在人格、權利、機會、規則等方麵的平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尊重社會成員獨立人格的社會,是社會成員的基本權益能夠得到保障的社會,是社會成員有平等的機會並遵循同樣的規則充分發揮其能力的社會。國家應該為社會成員創造這樣的現實可能性。隻要具備某種能力和業績,就可以有機會獲得相應的社會位置。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推進,應當逐步消除那些不利於社會各階層之間相互開放和平等進入的障礙。
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個人、包容個性差異,並通過協商,使多樣性之間達到協調、合作、共贏。現代意義上的和諧價值在於,它是多樣性和差異性的統一。和而不同的前提是承認、尊重個性的差異,即承認多樣性。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多樣性及其個性差異是必然存在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既尊重多樣性及其個性差異,又能在多樣性及個性差異中尋求統一性和互補性的社會。
所謂互惠互利,就是社會各階層、群體和成員之間能保持一種互惠互利關係。這種關係表現為一部分階層、群體在增進自己利益的時候,不以犧牲和損害另一部分階層、群體利益為代價。隻有這樣,才能使社會成員之間達到和睦團結,保證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實現社會安定。
社會有序就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方麵有章可循。經濟領域的有序主要表現為企業、市場、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確,行為方式符合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政治領域的有序主要表現為權力授受和權力運行代表人民的意願,符合民主程序,權力監督製約完備有效;思想文化領域的有序主要表現在正確處理指導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發展多樣性的關係上;社會生活領域的有序主要表現為堅持共同的社會主義道德規範,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個人自由。
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現代文明的最高表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走生產發展、經濟繁榮、生活富裕、環境優化、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如果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和諧,那麼人與人、人與社會要實現和諧是很難的。所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而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首先,要破除絕對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的價值觀。自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主體能力的增強,逐漸形成了一種片麵強調征服和宰割自然,為了特定人群一時的狹隘需要而不惜戕害自然界的動態平衡、破壞生態係統的有機進化的絕對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當人類奉行“反自然”的價值觀,采取不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味追求無窮貪欲的滿足,而遭受到了自然界的無情報複,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之後,人們在環境與生態的嚴峻挑戰麵前,開始反思自身的觀念與行為,產生了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共存共榮的新覺悟。
其次,要在製度和體製問題上改革創新,建立新的製度形態。在以往的社會發展模式中,無論是在經濟製度還是政治製度中,非但沒有自覺而有效的環境保護機製,反而有著自發的環境破壞機製,這是以往的發展模式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環境惡化的製度根源。而要卓有成效地謀求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維護生態環境的有機進化和平衡,就必須使環境問題進入政治結構和政治運作過程之中,使環境問題成為社會的一個中心問題,使政治不僅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也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也要盡快地建立健全環境與生態保護的政策體係和管理製度,以法律和製度方式調控和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和生態保護的關係。
最後,要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提倡綠色消費,使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資源、環境、生態的支持能力相適應。積極創造綠色技術和生態工業與農業,轉變人類的生活與消費方式,提倡簡樸生活方式,以適度消費代替過度消費,以滿足基本的和合理的需要為目標,減少為滿足人們的高額消費而對環境和資源造成的壓力;提倡綠色消費,既保證人們的健康生活,又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
1.和諧社會實現的條件
一般而言,構建和諧社會有以下幾個條件:社會的管理控製體係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有凝聚力;不同利益群體的需要能得到滿足;社會成員具有流動的途徑。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的條件
結合我國實際,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麵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