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科學發展觀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1 / 3)

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關發展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科學理論。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係,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全麵準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一、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在發展問題上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第一,科學發展觀強調在發展問題上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堅持“以人為本”統一起來;第二,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必須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第三,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的實質是要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把發展的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保持長期平穩較快地發展;第四,科學發展觀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是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布局,要在發展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五,科學發展觀還強調發展必須是和平發展,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曆史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馬克思主義者所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成果。但是,由於種種具體的原因,這樣的結合往往有四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實踐的發展中不斷研究和解決新問題並形成新的認識,充實、豐富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係;第二種情況是,以新的實踐提供的新經驗為基礎,對前人的理論觀點進行新的概括和不斷創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第三種情況是,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應用於新的環境或新的曆史條件,並在同形形色色的主觀主義鬥爭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結論或思想體係;第四種情況是,在新的實踐中既堅持前人正確的思想,同時又糾正前人的失誤,形成新的思想或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創立,大體是第三和第四種情況,經曆了曲折複雜的鬥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則主要是在實踐中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並對前人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新的概括和集成創新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立的情況比較相似,也主要是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和積累的新經驗,並在對前人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科學的總結概括和集成創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說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首先是因為這一關於發展的科學理論是針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所遇到的挑戰和考驗,在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的時候形成的新觀點、新理論。我們都知道,科學發展觀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之所以會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任務,必須解決好影響小康社會原定指標完成的“三農”和社會建設滯後等問題。2003年4月,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也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即在推動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還要搞好公共衛生、教育等各方麵工作,要把對人的關愛放在我們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至於城市拆遷和農村大量征地引發的社會矛盾,更引起中央的重視。這就促使我們第一次提出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樹立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使社會能夠全麵進步。

說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這主要是因為這一關於發展的科學理論是在深刻總結世界各國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研究如何解決我們麵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時,我們也注意到世界上的兩方麵經驗:一方麵是,一些國家在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這個階段,由於社會需求升級而引發的矛盾特別多,有的由於處理不好,引發了各種社會衝突,甚至導致政局動蕩;另一方麵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發展觀念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認識到增長不等於發展,人力資源在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發展必須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等等。這就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發展必須是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以使經濟社會能夠又快又好地發展,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能夠安定團結,社會能夠和諧發展。也就是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在領導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又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