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2 / 3)

(4)提出了以最小的代價推動曆史發展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指出,我們不能借口代價與發展的統一性來否定、忽視兩者之間的對立性,因為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發展是人類實踐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他早就預言:“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的控製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二)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視角,馬克思主要致力於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剖析和研究

馬克思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且具體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所付出的代價以及揚棄這種代價的方法與途徑,這就是力圖通過實行無產階級革命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製,鏟除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弊端,為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進而實現社會主義創造條件,以實現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麵的發展。

(三)從東方社會視角,馬克思探討了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的現代轉變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工業較發達國家想向工業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隻是後者未來的景象。”今天西方現代化論者公認,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是關於落後國家的發展道路和工業化問題的重要提示,是關於落後國家發展問題的極重要的命題。馬克思晚年關於東方國家發展問題的研究,從特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發展理論的先驅。馬克思提出,東方落後國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穀,而吸取資本主義製度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恩格斯也認為:“這不僅適用於俄國,而且適用於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發展階段的一切國家。”可見,通過社會革命逾越資本主義階段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這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落後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思想。當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落後國家跨越卡夫丁峽穀是有條件的,首先要有發達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支持。

(四)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對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的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落後國家通過社會革命而實現社會跨越發展的設想,在列寧那裏變為偉大的社會實踐。所不同的是,列寧更多探討的是社會主義如何在俄國由理論變成現實以及如何建成社會主義的問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舊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針對那種認為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水平的觀點指出:既然實現社會主義需要一定的經濟前提,我們為什麼不能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先用革命手段取得政權,然後在這個政權的領導下創造必要的經濟前提,趕上別的國家呢?十月革命後不久,列寧深刻地認識到,像俄國這樣一個原來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雖然從國家製度上跨越了資本主義的曆史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但要取得資本主義創造的一切有益的成果,特別是要實現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達到的工業化,非常不容易,而如果沒有工業化做基礎,社會主義就沒有根基。因此,他強調:“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礎隻有一個,這就是大工業。如果沒有資本主義的大工廠,沒有高度發達的大工業,那就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而對於一個農民國家來說更是如此。”他在全俄蘇維埃第九次代表大會上說:“我們現在應當把全部注意力、全部精神、全部心思都用在經濟的發展上,使這種發展繼續下去。”應當說,在這些論述中列寧表述了自己關於俄國現代化的思想,雖然列寧是否使用了“現代化”仍有待考察,但他提出“蘇維埃加電氣化”這一公式,實際上明確表明了社會主義必須實現現代化的思想。據說斯大林就曾提出過“列寧主義的實現現代化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概念。

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摸索了一條在社會經濟落後的國家中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特殊方法和道路。這條道路是否成功,現在充滿爭議,但在很長的一個時期中,斯大林創立的這種模式被國際化了。在蘇聯模式及其理論中,其產生最大影響的方麵是:第一,實行公有製基礎上的中央指令性計劃經濟;第二,靠剝奪農業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道路;第三,主張殖民地附屬國在社會主義國家援助下走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第四,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兩個完全對立的、進行著殊死鬥爭的經濟、政治、思想體係;第五,當代世界的中心內容是全世界範圍內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實現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的問題隨之提上直接實踐的日程。毛澤東在1956年以後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出了要以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來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他提出,在大規模的階級鬥爭基本結束之後,我們的根本任務是“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麵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後來他又提出,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64年12月,他又提出:“在一個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這裏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概念。他認為,實現現代化關鍵是要把生產力發展起來,在中國“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多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

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來源及意義

從理論淵源上說,科學發展觀蘊涵著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鄧小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社會發展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與發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的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1.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發展觀上的具體體現,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不斷發展的理論前提和方法論基礎。具體包括:其一,社會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之中的有機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在發展中,要不斷調整生產關係,從而達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目的。其二,社會的發展一方麵受到內在的一般規律的支配,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麵,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社會發展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三,人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目的。其四,在考察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基礎上,提出“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思想,並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後,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到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裏,並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其五,馬克思晚年在考察東方社會的基礎上,基於東方社會存在的土地公有製特點,提出“跨越卡夫丁峽穀”思想。科學發展觀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普遍聯係和永恒發展的觀點,考察社會有機整體的發展變化,把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人的自覺活動辯證地統一起來,並以人的解放和全麵、自由地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因此說,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的繼承與發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辯證發展觀的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2.列寧及斯大林的社會發展觀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為了應對國內戰爭的複雜形勢,列寧提出通過戰時共產主義體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思想。但是,由於落後的生產力和戰時共產主義體製的不適應,造成生產力的損害和階級矛盾的激化。為了積極應對危機,列寧果斷推行新經濟政策,采取糧食稅、自由貿易和租讓製等形式,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新經濟政策是借鑒資本主義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增強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活力的政策,是為了更好前進的“退卻”戰略。這一戰略在產生積極實踐作用的同時,在理論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如何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