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果不掌握發展的內在含義,不管有多少關於發展的資料,用處也不大。
——丹尼斯·古雷特
人在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
——馬克思
構建當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理論,既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錦濤同誌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積極汲取西方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又要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特殊實踐以及中國社會發展中特有的理論貢獻。這其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定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前提和核心——科學發展觀的本質,這一發展觀的確立是我國社會發展觀上的革命性變革,它對於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發展”是當代全球性的主題,同時也是自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一直麵臨的核心問題。21世紀的今天,發展已不僅僅是實現工業化的過程,還包含著工業化之後的信息化過程以及在工業化、信息化基礎上所發生的社會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新問題。因而,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麵臨著嚴峻的發展問題。科學發展觀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在全球化這樣一種大時代背景下提出的關於我國社會和經濟下一步發展中所必須堅持的根本理念和指導方針。它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主要是其社會發展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具體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實踐;同時,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論和發展目標,科學發展觀又積極地借鑒了現代發展理論的有益成果,是現代發展理論的一個創新。
一、發展的內涵
“發展”是發展研究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從嚴格意義上講,自然界無所謂發展,它隻有進化和變遷,發展隻是對人與社會而言的。因此,我們所說的發展實質上就是社會發展。然而,由於發展涉及人類社會的諸多領域,而研究者的研究視角和側重點又各不相同,所以對發展概念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至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為大家所公認的發展界說。針對這一現狀,在這裏應首先對“發展”概念進行界定。
(一)發展的概念
“發展”是曆史變遷中形成的概念。古代沒有“發展”這個詞,發展大致與運動、變化有相同之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發展無疑是一種運動。尤其在社會曆史領域內,發展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內涵,決不是一般的運動、變化所能涵蓋的。
“發展”是一個多義詞,可以在多種意義上使用。但總體上可以歸結為三類:一是一般意義上的發展;二是哲學意義上的發展;三是發展理論中的發展。就一般意義而言,發展是指在一定的起點上“發”與“展”的結合,前者指縱向的發展,後者指橫向的擴展;就哲學意義而言,發展是指前進的變化或進化,即指事物從一種舊質態轉變為新質態、從低級向高級、從無序向有序、從簡單到複雜的上升運動。然而,我們這裏所說的發展,既不是一般意義的發展,也不是哲學意義的發展,而是發展理論所講的發展。其真正意義並不是原有發展的簡單延續與擴展,而是賦予新的特殊的內容和形式的發展,這種發展在本質上屬於新的創造。
從宏觀層麵上說,發展一般是指國家或社會由落後向先進、由低級向高級、由不發達向發達、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轉化的進步過程,即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也就是說:“社會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社會現代化的過程。”這種發展首先表現為一種新的重組。它是在一定的起點上起步的,而不是也不可能離開原有的基礎任意推進。但是,這並非是說,它僅僅是沿著原有的軌道,按照原有的方式和方法及其原有的價值取向向前延伸,而是要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按照新的價值目標,適應新的要求,對原有的內容和形式,諸如動作方式、發展規則及各種社會關係等進行新的重組,由此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列寧說:“發展顯然不是簡單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長、增多(或減少)。”這就告訴我們,發展不是一種簡單的量的擴張,而應當是一種新的質的形成,這種新的質的形成,表現為發展目標、發展戰略、發展方法、發展措施等基本方麵的新的變革、整合與完善。因此,一言以蔽之,發展就是一種重組和創新。
人類社會是由眾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係而構成的係統,發展概念是對這個係統的各要素的進步屬性及由此而促成的這個係統整體進步過程的概括和描述,因而發展的內容及其承載表現形式是具體的和多維的,概括起來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四位一體”的發展。當然,我們講發展,必須講以人為本。人是社會的主體和中心,人的發展無疑是全部發展的核心內容、最高準則和終極目標。
(二)發展的基本宗旨與基本特征
1.發展的基本宗旨
搞清發展的基本宗旨是有效推進發展與現代化進程的基本前提。在發展的基本宗旨問題上的偏差,勢必會造成發展與現代化進程的重大偏差甚至可能走入偏頗的境地,從而降低發展與現代化進程的質量。發展的基本宗旨應當是以人為本,這有兩層含義:人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具有主體的意義,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人人共享、普遍受益。
首先,人在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意義
經濟的因素是整個社會形態存在與發展的終極原因,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把這一本來是正確的觀點給予絕對化和“泛化”,使之超出其所適用的範圍,那麼,就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誤區。誠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有人在這裏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
必須看到,人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具有主體意義,隻有這樣,方可解決發展的目的這一根本性的定向問題。發展的最終目的在於滿足人們各種層次的需要,就此而言,追求發達的經濟隻是手段性的東西。不僅如此,隻有以人為本,方可最大限度地開發以人力資源、智力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資源,為發展形成一種持久有效的推動力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人為本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否定經濟問題的重要性,其要旨在於消除經濟發展的被動自發性,確立起人對經濟的主體性地位,使經濟的發展更富有合理性、效應性,使經濟更能為人所用,進而使整個發展過程正常展開。
經濟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以至於使不少人將經濟的發展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內容。這種“經濟至上論”認為:經濟具有一種自我定向的品質。也就是說經濟本身不存在可控與不可控的問題,經濟本身不應該也不會被經濟以外的因素所影響。社會機體中的其他非經濟因素相對經濟而言皆呈被動狀態,事無巨細地皆由經濟所決定。經濟的決定方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決定。這種決定是一種一一對應的現性決定,不需要中介變項,有什麼樣的經濟,就會有與之完全吻合的非經濟因素。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對經濟動力的簡單化理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對於大工業生產的盲目崇拜。應當承認,大機器工業的出現,結束了延續數千年的小生產方式,實現了人類曆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但早期大工業也使人們產生了一種盲目的大工業崇拜熱,並進而認為隻要憑借高度發達的生產能力,便可以改天換地,成為天下萬物的主人。在這種背景之下,人們很自然地形成經濟萬能、經濟乃一切社會現象之動因的觀念。現在,這種盲目崇拜盡管已開始減弱,但其慣性作用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於一些人的潛意識當中。對於經濟簡單化理解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的線性思維方式。從人類思維方式的發展來看,存在著一個由線性思維方式向非線性思維方式演進的過程。但在目前,這種演進尚未完成。如果從線性思維方式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那麼,便會不可避免地把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之間的關係視為一一對應的關係,這樣也就難免導致機械的、絕對的經濟決定論。
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認識上的偏頗往往導致行為上的偏頗,“經濟至上論”勢必會導致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係列的不利後果。
第一,人的異化。絕對的經濟決定論顛倒了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從人類社會的原初旨意來看,經濟的因素應當是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的基本工具,是人類各種“器官”的延伸,是完善人類自身的基本手段。但是,絕對的經濟決定論,將經濟視為絕對的中心,把人類本身視為一種依附物。於是,人類反倒被自己的創造物所控製,成為其附屬物,從而出現一種“異化”的現象。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隻有在勞動之外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製勞動……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地表現在,隻要肉體的強製或其他強製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