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像億萬富翁那樣思考(3 / 3)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不注重理財、不善於投資,就可能要過拮據的生活。

隻會掙錢不會投資的人不會有錢的。投資至少有以下好處:

1.達到財務目標,平衡一生中的收支差距

人生有很多夢想,很多夢想的實現需要經濟上的支撐,如累積足夠的退休金以安享晚年,建立教育基金為子女的將來考慮,積累一定的資金購車、買房,或者積累一筆資金用於到世界各地旅遊,有些人還打算創立自己的事業,等等。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你進行財務規劃,對收支進行合理的平衡。

2.過更好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質

平衡一生的收支隻是投資規劃的基本目的。每個人都希望過好日子,而不僅隻是滿足由出生開始到死亡為止的基本生活需求。你是否想買一幢別墅或者一套豪華舒適點的房子?是否想開輛黑色奔馳車馳騁在空曠的馬路上?你是否想在周末或節假日去豪華餐廳享受溫馨浪漫的晚餐?是否想每年旅遊一次?這些都是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奢侈想法,但並不是幻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是投資規劃的另一個目的。

3.追求收入的增加和資產的增值

人們除了辛勤地工作獲得回報之外,還可以通過投資使自己的資產增值,利用錢生錢的辦法做到財富的迅速積累。

4.抵禦不測風險和災害

古人雲:“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問題,如生病、受傷、親人死亡、天災、失竊、失業等,這些都會使個人財產減少。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通過福利政策,幾乎承擔了城市居民生老病死的一切費用,人們的住房、養老、教育、醫療、失業等費用負擔很小。改革開放以後,居民開始越來越多地承擔以上的費用和風險。為抵禦這些不測與災害,必須進行科學的投資規劃,合理地安排收支,以求做到在遭遇不測與災害時,有足夠的財力支持,順利渡過難關;在沒有出現不測與災害時,能夠建立“風險基金”,並使之增值。

高財商的人都知道,賺錢與投資就像是富人的兩隻手,隻有用手才能捧住財富。

不能讓錢“發黴”,而要讓錢“發光”

芝芝是一名月薪2000元的上班族,扣除日常開支,每月可以攢錢1000元。她今年23歲,現在與家人同住,希望在30歲以前結婚生子。芝芝通常把錢儲蓄在銀行,現在聽說購買基金進行長期投資,投資風險低,回報可觀,於是想轉變投資方向。如果每月不把這1000元閑錢儲蓄在銀行,如何進行基金定投達到錢生錢的目的呢?

從芝芝的情況分析,雖然其月收入並不高,但由於與家人同住,沒有供房等方麵的壓力,每月尚且有1000元的儲蓄,所以財務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這筆錢如果芝芝不想用於儲蓄,做基金定投用於投資是比較合理的。芝芝可以將1000元分成3個部分,分別投資於股票型、平衡型和貨幣型基金。其中,500元用於投資股票型基金,300元用於投資平衡型基金,比如易方達平穩增長、廣發穩健等基金等。剩餘的200元,可用於投資債券型基金。如果要尋求更加穩健的回報,則可將投資於平衡型基金的300元中,拿出其中的100元用於投資貨幣型基金。

假設每年的回報率為12%,芝芝今年是23歲,7年後,即當芝芝30歲時,可以獲得一筆12萬~13萬的收入,足以滿足生子的需要。至於結婚的花費,由於開支比較多,則要視芝芝的另一半的收入而定。另外,考慮到芝芝的月收入不高,如果沒有社保等保障,很難應對個人風險,所以應該想方法增加個人保障。保費的支出,可以調整買基金的份配。將投資於平衡型基金改為投資貨幣型基金,每月投300元,一年後可確保獲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之後,將這筆4000元的資金用於購買保險,比如,購買重疾險等。由於是分期繳費,每年4000元的資金剛好可以支付一年的保費。

由此可見,不要讓錢發黴,而要讓錢發光,可以讓生活過得輕鬆很多,經濟上也會富裕很多。讓錢發光,主要有3個環節:

1.攢錢:掙一個花兩個一輩子都是窮人。一個月強製拿出10%的錢存在銀行或保險公司裏,很多人說做不到。那麼如果你的公司經營不好,老總要削減開支,給你兩個選擇,第一是把你開除,補償兩個月工資,第二是把你一千元的工資降到九百元,你能接受哪個方案?99%的人都能接受第二個方案。那麼你給自己做個強製儲蓄,發下錢後直接將10%的錢存入銀行或保險公司,不邁出這一步,你就永遠沒有錢花。

2.生錢:基金、股票、債券、不動產。

3.護錢:天有不測風雲,誰也不知道會出什麼事,所以要給自己買保險,保險是理財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全部。生錢就像打一口井,為你的水庫注入源源不斷的水源,但是光有打井還不夠,要為水庫修個堤壩——意外、住院、大病。比如坐飛機,一個月如果有時需要坐10次飛機,每次飛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有的人會雙手合十,並不是信什麼東西,隻是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又重新被自己掌握了,因為在天上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所以建議每次坐飛機給自己買保50萬~200萬的意外險,這是給家人的愛心和責任,這50萬~200萬夠家人和孩子生活一段時間的了。

高財商的人都明白這幾個環節,最主要的是,他們都知道,不要讓錢“發黴”,而要讓錢“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