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前進的動力源,燃燒你的欲望(1 / 3)

欲望就是力量

加拿大艾伯塔省一名17歲的女高中生最近發出豪言壯語:到25歲時她一定要成為百萬富豪。

這位已擁有可觀財富的理財高手叫萊絲莉·斯考吉,她有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經曆。從10歲起,她就把打工所得的收入投資於加拿大儲蓄公債,不久又轉而投資一家基金和證券市場。

斯考吉不是富家之女,她沒有什麼本錢,她的“投資觀”是,即便是小孩子也要有賺錢的欲望。欲望是開拓命運的力量,有了強烈的欲望,就容易成功。因為成功是努力的結果,而努力又大都產生於強烈的欲望。正因為這樣,強烈的創富欲望便成了成功創富最基本的條件。如果你不想再過貧窮的日子,就要有創富的欲望,並讓這種欲望時時刻刻鞭策你、激勵你,讓你向著這一目標堅持不懈地前進。

許多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那就是創富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現就是認識到思想能夠控製行動。你怎樣思考,你就會怎樣去行動。

你要是強烈渴望致富,你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能量去追求創富,使自己的一切行動、情感、個性、才能與創富的欲望相吻合。對於一些與創富的欲望相衝突、相矛盾的東西,你會竭盡全力去克服、消除,對於有助於創富的東西,你會竭盡全力地去扶植、擴大。這樣,經過長期的努力和調節,你便會成為一個你所渴望的創富者,使創富的欲望變成現實。

相反,你要是創富的欲望不強烈,一遇到少許挫折,便會偃旗息鼓,將創富的欲望淡化或壓抑下去。

安德魯·卡內基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年輕時隻能幹一些鍋爐工、記賬員、電報業務辦事員等最底層的工作。除了機敏和勤奮,卡內基一無所有。但卡內基具有強烈的致富欲望。他在少年時代就立下誓言:賺錢成為大富豪。當時美國處於動蕩及戰亂年代,他的夢想被人恥笑,說他是可笑的野心家。但他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創富欲望的激勵下,最終登上了美國“鋼鐵大王”的寶座。

欲望的力量就在於,使人在強烈的欲望衝動下,把那些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把“自己不行”的卑微感徹底拋開,昂首闊步地走向成功。尤其是在改變經濟狀況的活動中,欲望越強烈,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離成功的目標也就越近。

在任何事業中,每個欲贏得勝利的人,都必須燒掉能使他返回的船隻,切斷所有退路。隻有這樣做,他才會保持那種熾烈求勝的欲望,而這種欲望是成功的根本要素。

在芝加哥大火的第二天早晨,一大群商人站在斯台特街上,看著他們幾乎全化為灰燼的店鋪,然後集合在一起商量對策:“是重建家園,還是遷離芝加哥到更有希望的地方重新做起?”他們達成的決議是離開芝加哥。隻有一人例外。

這位決定留下來的商人叫馬歇爾·裴德。他指著他的商店的灰燼說:“各位,就在這個地點,我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商店,無論它燒掉多少次。”

這幾乎是一個世紀以前的事。這家商店早已重建起來,而且直到今天還矗立在那裏。它那巍然的外形正是馬歇爾·裴德熾烈欲望所產生的意誌力量所凝結的,無疑這極具象征意義。

對馬歇爾·裴德而言,步他同業的後塵原是非常容易的事。在生意難做或前途看起來暗淡的時候,他們便打點行裝,遷到比較容易發展的地方去。但馬歇爾·裴德沒有這麼做,他保持著熾烈願望,並努力去實現它。最終他成功了。

馬歇爾·裴德和其他商人的不同之處,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幾乎所有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就在這一點。每個人到了知道用錢的年齡時,都希望有錢。“祈求”不會帶來財富,但是把“祈求”財富的心態變成堅定的意念,然後用計劃明確的辦法與手段去獲得財富,並以永不言敗的精神堅持這些計劃,這樣就會帶來事業上的成功。

我針對如何把欲望轉變為財富,歸納了六個明確而切實的步驟:

第一,你心裏要確定你真正所企求的財富的數量目標,僅說“我要很多錢”是不夠的,數目一定要明確。

第二,為了達到你所企求的目標,你決心付出些什麼代價(“不勞而獲”的事情是沒有的)。

第三,確定一個具體的日期,你決心何時“擁有”你所企求的目標。

第四,擬訂一個實現你欲望的明確計劃,並且不論你是否已有準備,要立即開始將計劃付諸行動。

第五,將你要得到的財富的數量目標、達到目標的期限以及為達到目標所願付出的代價,以及如何取得這些財富的行動計劃等,都簡明扼要地寫下來,並寫一份督促自己的誓詞類的聲明。

第六,每天把這份聲明大聲地讀兩遍,一遍在晚上入睡前,一遍在早晨起床後。在你讀這份聲明時,你要想象、感覺到自己已經擁有了這筆財富。

這一點很重要,你必須遵照這六個步驟中所說明的指示去做,特別重要的是,你要遵守和奉行第六個步驟中的指示。你也許會抱怨說,在你未實際達到這一目標之前,你不可能看見你自己的成就和財富,但這正是“熾烈的欲望”能幫助你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渴望財富,並且切實下定決心要得到它,最後你將可以使自己相信必會擁有它。

給野心留一個位置

亨利·範戴克說:“揚名天下並不算是最偉大的誌向,願意將整個人類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才是更可敬的野心。”

小時候我聽我的母親和雜貨店老板談論某人時,說“他真是個有野心的年輕人”或“他的野心的確不小”,從他們的口氣可以聽出,他們非常欣賞那個人的某些特點。他們所說的“野心”,是同情、智慧及正直所促成的。當然也時常聽到他們說某人:“他是個好人,就是沒什麼野心。”

事實證明,在同情、智慧以及正直的前提下,野心是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它足以撥動勤勉的齒輪,為人們帶來生機。反之,如果人們的動機純粹是貪婪、野心,就會成為毀滅自己的力量,就會對所有的人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野心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欲望。有能力卻未能發揮是人生的一大悲劇。隻要有野心,再加上正直的品德、正確的方向,必然會凝聚成一股強勁的積極力量。

樹枝往哪個方向彎,樹就往哪個方向長。露絲·賽門是遠近馳名的馬薩諸塞州史密斯學院的新任校長,她的成功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從她身上也可以證明“美國人的夢想”絕對有可能實現,而且至今仍然深植在美國人心中。

小時候,賽門女士就告訴同學,將來有朝一日她會當大學校長。作為得州一個小農場主的第12個孩子,她的口氣真是不小。但是她可能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她會成為美國頂尖大學的校長。

她是第一位領導一流大學的非裔美國人。能夠榮任大學校長的女性本來就不多,非裔美國人更是屈指可數。

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有善於引導的父母,賽門女士也受到母親極大的影響。她非常重視個性及道德,並且強調應該“愛人如己”。賽門女士說:“我不是為了得到高分、稱讚或獎賞才努力讀書,而是因為母親告訴我們‘用功讀書是做學生的本分’。”

羅斯·甘貝爾博士說,人的個性在5歲的時候就已經形成80%。從賽門女士的例子可以得到最好的證明。史密斯學院的教師評審委員會說,他們聘請賽門女士當校長,並非因為她是非裔美國人。正如評審委員之一彼得·洛斯所說的:“我們希望找出最勝任的人選。賽門女士堅強的意誌、優異的學術表現及堅韌不拔的個性,才是她獲得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

如果每個家長都能像賽門的母親一樣,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品德,或許家中將來也會出現一位大學校長。

人活著就得有目標或野心,否則,他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隻會到達失望、失敗與喪氣的海灘。福特先生的野心超過了他的身高,他要締造一個人人都能享用汽車的世界。這似乎難以想象,但他成功了,他成了全球小汽車市場的主人,並為福特公司賺得了驚人的利潤,用這個家夥的話說,“那不是在製造汽車,那簡直是在印刷鈔票”。我不難想象,既腰纏萬貫,又享有“汽車大王”的盛譽,福特擁有怎樣一個好心情。

福特創造的成就,證明了我的一個人生信條:財富與目標成正比。如果你胸懷大誌、目標高遠,你的財富之山就將壘向雲霄。如果你隻想得過且過,那你就隻有做末流鼠輩的分兒了,甚至一事無成。即使財富離你近在咫尺,你隻會獲得很少的一點點而已。在福特成功之前,有很多汽車製造商都比他有實力得多,但他們當中破產的人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