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北門外,延河西岸有一道山溝,原名大砭溝。一九三八年日本空軍對延安大轟炸後,延安各機關團體全部疏散到四麵山溝,延安舊城被夷為一片廢墟。進駐大砭溝的是青聯係統的一些單位和其他一些文化團體,漸漸地人們便把這道溝稱之為“文化溝”。
文化溝從溝口向內,依次有雜技團、青年劇院、文化俱樂部、西北文藝工作團、民族學院;後溝有民眾劇團和八路軍禮堂。文化俱樂部是延安文化人聚會的地方,俱樂部主任、老革命家、著名詩人蕭三和他的外籍夫人以及他們的兒子,就住在文化俱樂部山坡上西北文工團和青年劇院之間的一孔窯洞中。
溝道南側有青年俱樂部、中山圖書館和世界語音協會等單位。青年俱樂部和中山圖書館都是坐落在山腳的石砌建築,內部寬敞明亮,每逢周末,俱樂部常有舞會和遊藝節目,是青年人喜愛的一個活動中心。中山圖書館則是當時延安麵對全社會開放的一所較大的圖書閱覽中心,它的報刊閱覽室有一般單位不具備的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的報刊雜誌,每日來此的讀者絡繹不絕。
溝口靠內,築有一個小型音樂台,這兒是延安最活躍最熱鬧的街頭文化活動中心。平日舞台上的三麵牆壁,總是掛滿且不斷更換著的各種文字牆報、漫畫木刻牆報以及牆頭詩等等,吸引著不少讀者;而每當黃昏,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各業餘文藝團體,總是爭先來此表演或演奏中國古典樂曲和廣東樂曲,或合唱、獨唱,有的作曲家還來此給群眾教唱自己創作的新歌。
露天音樂台對麵的廣場是個運動場,因是青聯所辟,故名之為青年運動場。一九四二年,規模宏大的“九一”青年運動大會期間,籃球、排球項目比賽就在此進行。賀龍將軍麾下的一二師“戰鬥籃球隊”和“戰鬥排球隊”在此屢逞神威。
溝口靠外,有一餐館,也是青聯經營的企業,名為“青年食堂”。它的大菜雖不像三八婦女食堂和新市場口的大眾食堂那樣名聞遐邇,但它製作的蔥花大油餅,酥香可口,卻也稱得上是佳品。
199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