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的曆史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階級鬥爭的尖銳化,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便逐漸地形成了,資產階級要求發展工商業,實行自由貿易,采用新技術、新發明,要求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資產階級這種世界觀自然要求反對封建特權,反對一切阻礙工商業發展的封建製度。封建地主階級以“神意”、“天啟”等迷信觀點和宗教傳說來蒙騙人民,並以此作為鞏固君權、封建特,權,以及封建剝削製度的思想武器。因此,資產階級首先對維護封建統治的封建思想發起了進攻。在這場思想鬥爭中出現了許多傑出的啟蒙運動思想家。18世紀法國最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有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
2.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在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主要代表有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孟德斯鳩等一批進步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他們的主要思想是:主張民主,以反對封建主義專製製度呼喚自由,以反對封建的人身依附;要求平等,以反對封建等級製度;崇尚科學,以反對封建的蒙昧主義。
伏爾泰(1694—1778)是0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和著名的領袖。他出身於巴黎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早年在貴族子弟學校學習,目睹了貴族子弟的玩世不恭,這使他對封建等級製度非常不滿。他是一位才華橫溢充滿活力的著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有《哲學通論》、《形而上學論》和《哲學辭典》等。它的思想以追求平等,自由和宣傳君主立憲為基本內容。對掃蕩封建認識,促進人民思想解放,起了不可低估的曆史作用。
盧梭(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自然神論者,資產階級激進派的思想代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政治理論家。著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等。在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盧梭的政治觀點是最激進的。這種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理論,為法國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製製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治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於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積極影響。後來處於革命時代的各國資產階級都曾把盧梭的社會政治理論當作“福音”。
狄德羅(1713—1784)是有名的唯物論者和無神論者,中產資產階級的代表人。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要比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社會政治觀點更為激進。他對宗教、封建製度曾作過無情的批判,但是這種批判是非曆史唯物主義的。他們在政治上曾提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要求。
3.對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的正確評價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是世界近代史上繼文藝複興之後的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作為反對封建等級製度的思想武器和戰鬥口號,有著巨大的進步的曆史作用。它對當時法國的第三等級起過極大的精神解放作用,在反封建的鬥爭中,資產階級思想家的主張在反映資產階級本階級利益的同時,也表達了人民群眾反對封建壓迫的共同心願。而且這些傑出的思想家們,自以為代表著全體人民的利益,這與以後一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相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正如恩格思所說:“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是非常革命的。”因此,資產階級領導和發動的反封建的啟蒙運動,是人類精神的一次大解放。他們的思想傳播,為即將爆發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的思想,有它的階級局限性,從思想體係來看,啟蒙運動畢竟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集中表達了資產階級要求發展資本主義,要求自由貿易,自由雇用和剝削勞動者的利益和意誌。除去曆史的、時代的局限性外,還具有階級的局限性。
怎樣認識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隻有資產階級才能充當革命領導者的角色
分析:理解此題關鍵是了解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曆史背景及其過程。從而得出在當時的條件下,隻能是資產階級才是新的生產關係的代表者,才能擔當起領導革命的曆史任務。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曆史背景及過程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國的階級關係與階級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革命前夕,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等反動勢力是封建製度頑固的維護者。這些反動勢力,是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是英國革命的主要對象。由於資本深入農村,這樣在貴族階級中又分化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與資產階級有共同的利益,並與之結成了聯盟。占人數70%的農民,處於社會的低層,深受封建製度的殘酷壓迫。他們反封建革命的要求也最為激烈,成為革命的主力軍。
1640年,新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領導了以農民和城市貧民為主力軍的資產階級革命。由農民和城市貧民組成的國會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內戰,終於打敗了國王的軍隊,於1649年建立了資產階級革命政權。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次在歐洲大陸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是世界史上,資本主義對封建製度的第一次偉大勝利,它是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開端的標誌,是世界近代曆史的開端的標心。
2.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的階級關係及其革命過程
革命前的法國,還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專製國家。當時法國仍然維護著嚴格的封建等級製度。全國居民劃分為三個等級,教士是第一等級,貴族是第二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以及農民統統屬於第三等級,前兩個等級是掌握統治權的階級,國王是這個等級的總代表,他們擁有地產,享有各種特權,占據國家、教會、軍隊的要職,這個特權等級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是當時的統治階級。第三等級占全國人的990/6,但完全處於無權地位,而且還必須承擔各種捐稅、封建義務,是被統治階級。第三等級中為數不多但影響最大的是資產階級,18世紀時,他們已經發展成為最富有的階級,集中了社會巨額資本,控製著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等。但是他們在政治上處於無權地位,他們感到自己的經濟實力與他們的政治地位極不相稱,因此,他們一心想奪取政權,用資本主義製度代替封建製度。
1789年7月14日,法國巴黎城鄉勞動人民和資產階級結成了反封建的革命陣營,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攻占了象征封建專製的堡壘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序幕,經過三次反複的鬥爭,法國人民不斷把革命推向前進,推翻君主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一次最深刻、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動搖了法國的封建專製製度的基礎,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法國的大革命不僅有力地打擊了本國的封建勢力而且有力地推動了歐洲其它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
3.隻有資產階級才能充當革命領導者角色
從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來看。在當時條件下,新興資產階級從本身的階級利益出發,迫切需要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而廣大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深受封建製度的壓迫,處在社會的最低層,積極參與了革命鬥爭。這樣,封建統治階級便成了資產階級和一切被剝削階級的共同敵人。
由於無產階級在當時還非常年輕,沒有形成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也就不可能領導這場革命;而農民階級不能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也不能擔當起領導革命的曆史任務。於是代表新的生產關係的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鬥爭中,便充當了領導者角色。
怎樣理解工業革命的興起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分析:理解此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工業革命這一基本概念,要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曆史前提是什麼,為什麼工業革命首先要在英國發生,這是必然而不是偶然。此外,我們還要認識工業革命的後果,或曆史意義我們要知道工業革命的產生,技術發明與革新不僅引起了社會生產的變革,更為重要的是帶來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生產關係的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陣舍和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