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不恥下問(1 / 1)

意思是不把向地位、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作為恥辱,形容謙虛好學。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曆史。因此,人們鉉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卻謙虛地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有著自己的不足,隻有通過學習才能彌補。孔子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也總是示好而人向這向那,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問到了。這時,就有人在背後嘲笑他是一個沒見過世麵的人,說他連責族的禮儀都不懂,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就對自己的學生說:“對於自己不懂的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自己也是你們知禮的表現啊。”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是一個虛心好學、正直謙虛的人。按照當時的社會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就會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號,以表示尊重。孔圉死後,衛國國君因此賜予他“文公”的諡號,希望後代的人都能學習他勤學好問的精神。後來,人們尊稱他為孔文子。孔子的衛國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不應該得到那麼高的評價,就去問孔子:“老師,比孔文子水平高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他就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圉聰敏又勤學,從來不以向比自己職位低、學問差的人求學而覺得羞恥,所以當然應該用‘文’字來作為他的諡號啊。”

【同義詞】敏而.好學。

【造句】隻有不恥下問的人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孟母三遷。

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大學問家叫孟子。小時候卻非常調皮,可讓他的媽媽花了不少的心血呢。以前,他們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把敵辦喪事當作了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孩爭子住在這裏怎麼能學到#書禮儀呢?”於是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了市集旁邊。但孟子又學商人做起生意來了。無論是歡迎招待客人,還是和客人討價還價,孟子都十分油腔滑調。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說:“這個地方隻會讓我的孩子變成一個市井小人。”於是,孟子的媽媽又毅然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跟著學堂裏的老師學習知識,開始認真讀書,有禮有節了。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才滿意地說:“終於找到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了。”

【造句】他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大有孟母三遷的感覺。

專心致誌。

有誌趣完全放在某件事上。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藝極其精湛。有兩個學生同時來拜他為師學習下棋。一個學生非常專心,總是集中精力聽從教師的指導,仔細揣摩走法,身邊發生了什麼事情一點也沒有留意。另一個學生卻完全相反,認為學下棋很容易,根本沒有用心去聽。人雖坐在那裏,心裏卻惱記著頭過鈞足展,想吃。辦以師知識,他是一點也沒有聽進去。結果,雖然這兩個學生在一起花同樣的時間學習,又是同一個名師傳授指點,但一個成了棋藝高超的名手,另一個卻沒有學到什麼本拳。難道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嗎?其實隻是他們學習時專心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反義詞】三心二意。

【同義詞】聚精會神。

【造句】他在專心致誌地做實驗,請不要去打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