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實行選科製(2 / 2)

關於選科的確定,分別由本科和預科教授會負責。各學係根據自己專業的特點以及師資和設備的條件,確定必修和選修的課程,而學生則在教師指導下按規定誌願選擇學科。各係教授會負責編印課程指導書和分學年課程表,於每學年開學時幫助學生作選課的指導。對於一年級新生,學校還專門設立新生指導委員會,每年於新生入學時由校長指定教授組成,作為新生入學選課事宜的顧問。

實行選科製,可以增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專長,有利於培養專門人才。當然,選科製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導,也會有弊病。如有的學生從興趣出發,旁聽的課程過多,有的專攻冷門,忽視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從而限製了進一步的發展。蔡元培認為選科製隻適合於大學,普通教育不宜采用,他說:“這種製度隻能行之於高等以上的學校,並且學生隻有相對的選擇,無絕對的選擇,除必修科以外的科學,才有選擇權。”又說:

“學生所選的科學必須經教員審定,因教員知道選何者有益,選何者無益,如走生路,若無人指引,易入岐路。總而言之,高等教育方行選科製,但須教員認定。”蔡元培不但認為普通教育不宜采用選科製,而且也反對中學實行文實分科製,認為這樣不僅對造就理、工科人才不利,且培養出來的文、法、商諸科學生,也由於“科學知識太缺乏,仍為變相的舉子,而不適於科學萬能之新時代。”這個意見在今天仍然值得重視。

為了啟迪學生的主動性,除了采用選科製外,蔡元培還進行了一些改革。如主張大學講義應刪繁就簡,隻須列出綱要以啟發學生主動鑽研,他說:“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唯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以後講義隻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又如,改變過去公布考試成績的做法,教員評出分數後將結果送交注冊部,不再向學生公布;不合格者由學校個別通知。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學生能一心向學,以免有的學生一味去追求分數的高低。

五四前後,無政府主義思潮在北大一部分學生中比較活躍,這時有些學生又紛紛提出取消考試製度的要求。如由北大學生會主辦、於1920年1月開始出版發行的《北京大學學生周刊》,曾出過一期“教育革命專號”(該刊第十五號),主要討論大學考試製度問題。所載文章都是主張徹底廢除考試,取消一切考核和紀律。有的學生甚至主張小學、中學、各種專門學校應和大學一樣,“一律廢除考試”。有的學生還發宣言呼籲“同聲反抗,把考試的‘筆’拋去”。有的則稱“考試是一種最壞的製度,等於摧花的風,齧果的蟲。”蔡元培承認考試“有好多壞處”,但又認為合理的考試還是必要的;考試廢除與否,“則以要不要證書為準,不要證書者廢止試驗,要證書者仍須試驗。”有些學生曾接受這個辦法,自由聽課不要文憑。1923年1月在北大日刊上曾公布本校不受試驗不要文憑的有朱謙之、繆金源等十七位同學。當時同學間曾稱他們為“自絕生”。

自1919年蔡元培在北大首行選科製後,1922年起全國其他高等學校也先後采用這一學製。選科製的普遍推行,被看作是“我國大學教育上一個極大的進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