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領導體製(3 / 3)

(二)設教務會議及教務處,由各學係主任組成,並互相推選教務長一人,任期一年(後來改為固定職務,不再輪流),統一領導全校的教學工作。由於這一年暑假後采用了分係製,教學工作統一教務處負責,遂完全廢去了學長製。馬寅初、顧孟餘、胡適等都擔任過這一時期的教務長。

(三)設總務處,設總務長一人,主管全校的人事和事務工作。總務長由校長委任,這時由蔣夢麟充任。總務處機構包括:文牘、會計部(主任蔣夢麟兼)、注冊、編誌、詢問、介紹部(主任鄭壽仁)、圖書部(主任李大釗)、儀器部(主任陳世璋)、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校舍、齋務、雜務、衛生部(主任沈士遠)。

為了進一步健全製度明確職責,1921年12月,蔡元培又提出北大各種會議進行辦法提案,並經校評議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施行。其主要內容為:

(一)各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會議及其他關於校務之重要會議(如教授會等)之議決案,均須報告校長。

甲、各行政會議之議決案,由校長決定及分配施行。

乙、教務會議議決案,經校長同意後,分配教務長或其他機關施行。

丙、總務會議等……之議決案,由校長同意後,分配總務長或其他機關施行。

(二)校中各辦事機關,須將經過情形,每月報告校長一次。

由校長每年作總報告一次。

(三)各係教授會,每月至少須開會一次,商議各係應行進行事宜。

各教員會,至少每學期開會一次,商議關於各係全體教員應行事宜。

這樣,在北大就基本上確立了教授治校的領導體製。全校工作設立四種機構分別管理:(一)評議會,司立法;(二)行政會議及各行政委員會,司行政;(三)教務處、各學係教授會、預科委員會和研究所等,司教務;(四)總務處,司事務。

為了加強全校的集中統一管理,及時傳布學校的規章法令,並交流全校教學研究情況,活躍學術空氣,從1917年11月16日起,經蔡元培倡議出版了《北京大學日刊》,編輯主任為徐寶璜,陳獨秀、沈尹默、胡適、孫國璋為編輯員。日刊設置有“布告”、“通告”、“批示”、“公牘”、“命令”等欄。日出一張,星期一休刊。第二年二月日刊改組後,除紀事外,兼載文藝、學術方麵的稿件,還曾附有諸如歌謠等附頁。《日刊》曾聲明不登載討論當前政治和宗教問題的文稿,因此像五四運動這樣重大的曆史事件都未能反映。但是,隨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發展,《日刊》在傳播新思想、報道北大進步師生、進步社團的活動方麵,還是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蔡元培在北大不僅創立了上述各種會議製度,健全了教授治校的領導體製,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強了全校統一管理,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作風民主,凡事都讓大家有機會盡量發表意見。對各方麵的人員一經任定,就信任他們,把全部工作交給他們負責,不去多幹渉。所以能人盡其才,使他們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這種教授治校的原則,在當時處在封建軍閥統治的曆史條件下,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對學校的建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後來有人對蔡元培的這種領導方法稱讚道:“先生長北大數年,以政治環境關係,在校之時少,而離校之時多。離校之時,校務不但不陷停頓,且能依計劃以進行者,則以先生已樹立評議會及各種委員會等之製度。此製度之精神,在以教授治理校務,用民治製度,決定政策,以分工方法,處理各種興革事宜。然而非校長之清公雅量,則此製度不克成立;非師生絕對信賴校長,此製度不易推行也。”蔡元培本人對這種分工協力的民主治校也很滿意。1920年10月,他赴歐考察教育與學生話別時說:“我這次出去,若是於本校不免發生困難,我一定不去。但是現在校中組織很周密;職員辦事很能和衷,職員與學生間,也都是開誠布公。我沒有什麼不放心的事了。”這就是他所期望的,不因校長的去留,而影響校務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