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撥千斤,打好拒絕式太極拳

拒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門語言藝術。在麵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有些話不是不能說,而是讓你換種說話的方式,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如果直來直去地拒絕對方,就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顧及他的麵子,進而認為你不尊重他,對你產生不滿情緒。所以,在拒絕別人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說話時需要精心遣詞,恰當用字,這樣不僅可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能夠起到感染聽者的效果。

說“不”要靈活,點透即可

在日常的溝通交流中,拒絕也是一項必要的對話內容。因為一個不懂得拒絕的人,會一直處於被動的位置。可是隻要一說起“拒絕”這兩個字,許多人都會感歎“拒絕別人很困難!”為什麼一定要讓人牽著鼻子走呢?為什麼說“不”這麼難呢?

已故的國寶級大師啟功先生,是一個不懂得拒絕別人的人。啟功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書法家,所以向他求學、求教的人幾乎踏破了門檻,先生住處終日不斷腳步聲和敲門聲,啟功先生曾自嘲:“我真成了動物園裏供人參觀的大熊貓了。”

有一次,啟功先生患了重感冒,連床也起不來了。擔心有人敲門,他就在門外貼了一張白紙,上麵寫了兩句話:“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盡管病臥在床,但先生仍不失幽默。

後來,此事被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知道了。華先生專門畫了一幅漫畫,並題雲:“啟功先生,書法大家。人稱國寶,都來找他。請出索畫,累得躺下。大門外麵,免戰高掛。上寫四字,熊貓病了。”

後來,啟功先生的摯友黃苗子也聽說了這件事。為了保護自己的老朋友,黃先生便用“黃公忘”的筆名寫了一首《保護稀有活人歌》,呼籲大家應該關愛老年知識分子的健康。後來,這首歌被刊登在《人民日報》上,其末段的內容如下:“大熊貓,白鰭豚,稀有動物嚴護珍。但願稀有活人亦如此,不動之物不活之人從何保護起,作此長歌獻君子。”

從這件事就能看出,不論你處在生活的哪個位置,拒絕都是必要的生活內容。

翻閱古今典籍,會看到很多呼籲大家堅持原則的內容,提倡該說“不”的時候一定要說“不”。然而,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對此難以啟齒呢?

這裏麵有一些深層的心理因素,多數人覺得拒絕別人時,自己心裏會產生壓力,擔心跟對方從此心懷芥蒂。結果,那些輕易不敢拒絕別人常常委曲求全,以致因為莫名小事而怒發衝冠。

為什麼不敢向別人提出要求,同時又對別人提出的要求無法拒絕呢?我們的心底深處在怕什麼?這來源於兒時的成長經曆。

小時候,很多孩子跟父母之間都有過這樣的對話。

孩子:“我想讓你陪我去動物園。”

媽媽:“不可以。”

孩子:“哦。我的同學都去過那裏。”

媽媽:“看我都這麼累了,你就不能讓我休息一會兒。”

每個大人都有無法滿足孩子的時候,當然,他們自己也會因此在心理上感到不舒服。為了避免自己產生這種感覺,拒絕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附加一些理由,讓拒絕看上去很合理。

這對孩子的心理有什麼影響呢?提了一個要求之後,不僅沒有被滿足,還被大人批評為不能理解別人,得到一個負麵的評價。

長大之後,孩子就會慢慢地不敢再向別人提要求,並認為提要求遭到拒絕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一個不會向別人提要求的人,他的內心大多是敏感的,看待事情的態度也是悲觀的。

一個不會向別人提要求的人,在別人提出某個要求時,也容易點頭答應。由於長期處於這種脆弱的狀態,所以,就算別人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往往也難以啟齒去拒絕。

既然了解了這種心理,也明白這屬於成長的印痕,那我們就要學會突破。不突破,我們很難真正長大;突破了,我們就渡過了一道難關,並有可能成長為更優秀的人。

該拒絕別人的時候,請勇敢的說“不”。

“逐客”不傷感情

將“逐客令”下得充滿修養,就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將“逐客令”說得美妙動聽,做到既不挫傷對方的自尊心,又能讓其知趣。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比如當你下班後吃過飯,希望能靜下心來看看書或做點事,但總有些不請自來的“好聊”分子來擾你。他可能會絮絮叨叨,沒完沒了,一再重複你毫無興趣的話題,越說越起勁。你勉強敷衍,卻又焦急萬分,想下逐客令卻又擔心傷感情,難以啟齒。

但是,如果你經常這樣委屈自己“舍命陪君子”,你的時間就會被別人這樣無情地浪費掉。該怎麼辦呢?最好的對付方法就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將“逐客令”說得美妙動聽,做到兩全其美,既不挫傷對方的自尊心,又能讓其知趣。也就是說,要將“逐客令”下得充滿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