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美國對西歐的文化交流(3 / 3)

美國新聞署對於那些會對美國的生活產生不利觀點的流行文化持謹慎態度。由於西歐民眾普遍厭惡搖滾樂,因此美國新聞署認為搖滾樂應該逐漸地加入到海外交流文化項目當中。此外,美國新聞署還與美國電影界密切合作,目的是“減少商業片在海外對美國造成的不利影響,增加其有利影響”。美國新聞署力圖與“更負責任的製片人和製作組織”保持“微妙的高度保密”的關係,以便“對電影工業的所有方麵施加影響”(注:The US Information Program Since July 1953, Records of 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broad (Sprague Committee), box 19, USIA(2)。)。

到了1956年,爵士樂也被包括到文化項目中,因為政府官員們意識到爵士樂是美國獨有的文化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宣傳價值,他們認為國外觀眾對爵士樂感興趣就是對美國感興趣。而爵士樂也不負眾望,在國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行動協調委員會評論道,“很顯然這種表演類型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它不但受到全世界的歡迎,而且還吸引了學習古典音樂的學生以及愛好高雅音樂的人士,使他們認識到這是一種深刻地影響了整個音樂界的並且完全屬於美國的表現形式。”(注:Progress Report on Activities of the OCB Cultural Presentation Committee, 13 July 1956, OCB Central Files, box 16, OCB 007 (File #3) (9)。)

為了反擊蘇聯宣傳中對美國黑人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的負麵報道,在這些藝術家中還包括大量的黑人。一個由70多位黑人藝術家們表演的民間戲劇Porgy and Bess, 在西歐、中東和拉丁美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國外對於美國黑人的人權狀況有了新的理解。美國新聞署給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報告中寫道,“這些黑人的藝術成就是活生生的證明,向國外觀眾表明在美國的民主體製下黑人取得的巨大成就”(注:Status of USIA Program, NSC 5525, 31 August 1955, FRUS 1955-1957, 9: 533.)。

這些文化活動和商品交易會為美國新聞署的公開宣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駐西歐的美國新聞處的記者招待會、專題報道、無線電廣播、電視節目以及電影都大量利用這些活動來向西歐傳達美國的文化價值,“刻畫美國文明的各個方麵,我們在教育中傳達的民主價值、我們進行創造性地表達的自由。美國人追求自我發展的機會,而不需要考慮社會、種族或者宗教等因素”(注:USIA Position Paper, 4 January 1955, WHO, NSC Staff Papers, OCB Central Files, box 14, OCB 007 (File #1) (3)。)。美國新聞署製作了大量的宣傳冊和海報等宣傳美國在文化方麵取得的成就,並且為那些具有影響力的人士提供旅費,讓他們出現在西歐的大學生、勞動階層以及其他群體麵前,目的是“既增加這些項目可能接觸到的潛在的受眾,又盡可能廣泛地傳播這些項目的意義”(注:Status of USIA Program, NSC 5525, 31 August 1955, FRUS 1955-1957, Vol。 IX, p533.)。

美國新聞處還在西歐利用舉行“文化周”的機會進一步宣傳美國文化。這些文化周內容包括美國的音樂、廣播節目、出版物等等,都著重宣傳美國人的文化價值。美國文化處還製作了一些有關美國文化活動的紀錄片,如《穿越美國的交響樂》,其中講述了美國民眾對於交響樂的興趣,以及政府對一些小社區的交響樂隊的資助。其他紀錄片還包括《海倫·凱勒的故事》、《一個城市的肖像》等,介紹了人們對於繪畫的興趣。(注:Status of USIA Program, NSC 5819, WHO, OSANSA, NSC Series, Stautus of Projects Subseries, box 8; Status of USIA Program, NSC 5912, WHO, OSANSA, NSC Series, Status of Projects Subseries, box 8.)

在這裏值得指出的是,盡管政府利用這些在國外演出的藝術家們進行心理戰活動,但是對於這些藝術家們來說,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政府的宣傳工具,相反,他們的目的是要將自己的藝術才華展現給觀眾。

在日內瓦峰會之後,美國新聞署又著重進行民間的對外文化交流。早在1948年,杜魯門政府就成了私人合作處(Office of Private Cooperation, IOC),目的是與對此有興趣又有能力的私人機構合作,如商業、工業、慈善以及非營利性組織,以便促進國外對於美國的理解。私人合作處在華盛頓、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等地都有分處,經常舉行一些如捐助書籍和雜誌,向國外郵寄印刷的小冊子之類的活動。1957年的一份報告這樣形容私人合作處:

“美國新聞署的這個非常小的分支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補充正式的政府海外新聞和文化項目方麵,它成功獲得了私人企業和個人、自治機構、教育機構、工會、公民團體等的支持。它的成就很多、很廣而且鼓舞人心。盡管其預算有限,但是卻進行了廣泛的、由私人資助的合作,將事實帶到國外,讓國外民眾更好地理解美國。”(注:Senate Appropriations Committee, Survey of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Operations: Western Europe, February 1957, 12.)

到了1957年,私人合作處幾乎完全投入到人民對人民項目中,到了1960年,私人合作處的職員增加了一倍,其預算也相應增加了一倍多。此外負責各種項目的委員會也建立起來,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交流活動。艾森豪威爾在一封信中說道,“如果我們的意識形態要取勝的話,必須得到成千上萬的各種獨立的私人團體和機構的支持,需要成百上千萬的美國人積極地投入到與外國的人民對人民的交流中。”而這些是“每一個美國人——男人、女人、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可以使海外人民了解我們的和平目標和我們對別人的權利的尊重”。為了擊敗共產主義,美國必須發動全麵的冷戰,“在某種意義上,如果要獲得成功,我們必須利用所有戰時的力量、資源和廣泛的參與來獲得和平。”(注:Eisenhower Letter, RG 59, Lot 66 D 257, box 7, People –to –people Partnership Program。)

§§第五章 美國在西歐目標人群中進行的心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