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還是認為美國不能夠停止核試驗,但是艾森豪威爾卻同意杜勒斯的觀點。他認為,盡管核武器很強大,但是卻沒有國際輿論強大,“世界形勢要求美國必須要獲得這個行動所帶來的政治利益。”(注:Memcon, 18 August 1958, FRUS 1958-1960, Vol。 III, p647-p648.) 於是在8月22日,艾森豪威爾公開聲明從1959年10月31日起美國將停止核試驗一年,並且呼籲各國就停止核試驗進行協商。在聲明發表後,蘇聯、美國和英國接連進行了多次核試驗,很顯然三國的目的是要趕在10月31日前獲得最大的軍事利益。這些密集的核試驗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於是在1959年3月17日,艾森豪威爾在一次會議上稱,“所有的證據都表明核試驗是不好的。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一些食物裏的90Sr的含量已經超過了標準。如果形勢這樣發展下去,我認為我們將不能繼續在大氣中試驗核武器。”為了向世界表明美國可以“達成一個有意義的協議”,盡管核禁試對美國不利,美國也不能像以往那樣“拘泥於細節”,而應該接受核禁試(注:Memcon, 17 March 1959, FRUS 1958-1960, Vol。 III, p714-715.)。
這表明了艾森豪威爾執政以來就軍備控製問題的一個重大轉變。艾森豪威爾從隻是注重心理戰的主動權和國際輿論而轉為真正想要與蘇聯達成協議。
隨著國際輿論的進一步強烈,艾森豪威爾認為,不論能不能夠與蘇聯達成協議,美國都必須停止核試驗。(注:Memcon, 5 May 1959, FRUS 1958-1960, Vol。 III, p737-740.)美國開始不再堅持全麵地禁止核試驗,轉而尋求達成一項禁止在大氣和地下進行核試驗的部分協議。但是艾森豪威爾願意與蘇聯協商並不表示他信任蘇聯或者尋求與蘇聯緩和關係,他認為隻有西方才能履行協議,而且認為他很難信任赫魯曉夫(注:Memcon, 19 March 1959, FRUS 1958-1960, Vol。 III, p717-718.)。因此美國最主要的目的是達成一個核禁試協議以便緩解來自國際輿論的壓力。盡管美國可以在地下繼續進行核試驗,但是艾森豪威爾卻想一舉兩得:一方麵限製蘇聯進行核試驗,另一方麵又能夠從對協議的檢查中獲得宣傳、情報等方麵的好處。到了1958年秋,赫魯曉夫對美國進行了“友好訪問”,隨後艾森豪威爾同意在1960年5月中旬在巴黎與蘇聯舉行四國峰會,與此同時蘇聯同意美國提出的停止在大氣中進行核試驗以及部分地下試驗。幾天以後,雙方認為能夠達成協議,並同意將在巴黎峰會上討論禁止核試驗的期限問題和現場檢察問題。(注:Larson, Deborah Welch。 Anatomy of Mistrust: US-Soviet Rela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p91-99.)
但是U2飛機事件卻打破了所有的希望。從1956年起,美國便在蘇聯領空進行偵察飛行,但是蘇聯卻無法擊落U2飛機,因為其飛行高度超出了蘇聯空防的範圍。在巴黎峰會召開前兩周,艾森豪威爾又授權U2飛機在蘇聯領空進行偵察,但是5月1日,蘇聯成功地擊落了一架U2飛機,並且俘獲了其飛行員。蘇聯宣稱其擊落了一架美國的間諜飛機,但美國卻稱U2飛機隻是測量天氣狀況。隨後蘇聯展示了飛機的殘骸、飛機上的攝像設備以及被俘獲的飛行員。巴黎峰會的前一天,赫魯曉夫要求艾森豪威爾公開終止U2飛機的飛行並公開道歉,但是艾森豪威爾卻隻保證不再進行類似的飛行,並拒絕道歉。赫魯曉夫怒氣衝衝地離開,巴黎峰會就此告終。禁止核試驗的協議也因此而告一段落。
總之,在艾森豪威爾整個執政期間,尋求公眾支持以防止共產主義獲益一直是個重要的主題,對於宣傳和公共關係的考慮也一直影響著美國的外交活動。首先,美國將蘇聯的和平和裁軍意圖宣傳為蘇聯想要分裂美國和其盟國,鼓勵西歐國家的中立主義傾向,削弱西歐國家對於重新武裝的支持。由於斯大林去世後蘇聯采取的新的外交路線使世界各國認為冷戰和軍備競賽可能會早些結束,艾森豪威爾政府內的一些人士便對此警覺起來。公眾輿論的壓力,對核武器的恐懼,以及蘇聯新政權帶來的希望,意味著美國不得不表現出願意與蘇聯協商,否則便會麵臨被盟國孤立的危險。但是與此同時,美國認為蘇聯隻是利用輿論壓力迫使美國進行裁軍,因此美國的宣傳大多著重揭露蘇聯的意圖是虛偽的。美國認為最好的宣傳便是可以相信的宣傳,因此政策製定者們便設計出一些可行的計劃,以便不被西歐國家認為他們的宣傳“僅僅是宣傳”。大多數的計劃都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如果蘇聯接受這些計劃,那麼美國便會在戰略上取勝;如果蘇聯拒絕這些建議,那麼美國便在宣傳上取勝。無論蘇聯如何如何反應,美國都是贏家。此外,美國的宣傳一般被設計得都比較簡單易懂,容易被普通民眾所理解和接受。針對蘇聯的提議,美國的表現是擔心如果接受蘇聯的提議,那麼就是在世界麵前接受宣傳上的失敗,從而增加了蘇聯的國際聲譽。因此從總體來說,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期間,美國的許多外交舉措都考慮到的是心理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