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心理戰與重新武裝德國(3 / 3)

但美國政府對舒曼計劃也有擔心,它不希望舒曼計劃成為“讚同第三種力量的經濟基礎”和“使德國東山再起,成為西歐大陸主宰因素”的工具,並擔心舒曼計劃無區別和無例外地向全世界提供產品,甚至向蘇聯及其衛星國提供重要物資③。

此時法國和聯邦德國對此持有不同的目的,法國想盡量控製西德,而西德則想借著聯營取消更多的限製。雙方爭執主要集中在魯爾和薩爾問題上,尤其對西德煤鋼工業非卡特爾化和非集中化的爭執非常激烈。這時美國的影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美國政府一方麵表明自己對舒曼計劃的支持,另一方麵向阿登納政府表明美國不支持西德政府搞鋼鐵企業私營卡特爾。美國駐德高級官員麥克洛伊進行緊張的工作,與聯邦德國政府、法國政府、魯爾工業家和勞工領袖舉行了一係列會談,使得在1951年的頭兩個月裏,實際上所有關於煤鋼聯營的重要談判都操縱在麥克洛伊手裏。美國的及時幹預促使舒曼計劃得以實現,建立歐洲煤鋼聯營的六國最終達成了協議。

此時考慮到蘇聯的威脅,法國在重新武裝德國問題上出現了鬆動,但還是提出了較為苛刻的普利文計劃,利用將聯邦德國的煤鋼工業置於西歐多國控製之下的“舒曼計劃”原則,建立一支由多國組成的歐洲軍,聯邦德國可以加入歐洲軍,但不得設立自己的國防部、國防軍和參謀本部。盡管美國擔心普利文計劃先政治後軍事的方法實施過於困難,但為了讓法國支持重新武裝德國,美國作出讓步,支持法國的方案。這引起了德國的強烈不滿。美國給法國施加壓力,希望促成法國議會批準歐洲防務集團。杜勒斯向歐洲盟國聲明,美國對歐洲防務集團承擔義務是以各國批準歐洲防務集團條約為先決條件的。1953年12月中旬,杜勒斯為了迫使法國批準歐洲防務集團條約又警告說,如果這項條約得不到有關各國的批準,美國就不得不“痛苦地重新估價美國在歐洲的義務問題”(注:資中筠主編:《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裏根》,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328頁。)。

對於重新武裝西德,蘇聯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從1952年3月起與西方三國交換意見,建議隻要德國保持中立,便可以舉行自由選舉以重新統一德國,但是東西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到了1953年,東德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困難,許多東德人出逃到西德,從1951年初到1953年4月,大約45萬東德人逃離。接著,到了6月12日,許多東德工人開始罷工,導致了17日的騷亂,但是很快騷亂就平息了。

柏林騷亂表明艾森豪威爾的解放政策不能奏效。美國在柏林的廣播電台播送關於罷工以及其他反抗運動的新聞,並且鼓勵德國人支持這些罷工。中情局駐西柏林的領導人想要給那些騷亂者提供武器,但是被杜勒斯和C。D。傑克遜拒絕了。但是,美國意識到,即使美國不采取直接行動,如果試圖引起進一步的騷亂,將會引發戰爭的危險,因此,美國對東德的援助也隻局限於運送糧食。但是卻遭到了想要化解危機以緩和東西關係的英國和法國的反對。

國家安全委員會明白蘇聯不會同意一個統一的德國進行重新武裝或者與西方聯合,波倫認為,統一德國意味著東德政府將不再存在,但是自從6月17日的騷亂以後,蘇聯就決心全力支持東德政府(注:FRUS 1952-54, Vol。VII, p513, p1666; Vol。 VI, p669.)。但是美國還是決定提出統一德國。一方麵,這是一個宣傳攻勢,可以將德國繼續保持分裂的罪責推脫給蘇聯;另一方麵,這又符合1953年8月17日出台的NSC160/1中提出的將蘇聯趕回其邊境線的目標。其三,這對於維持良好的美德關係也很必要,因為美國一直打算將西德的軍事潛力為西方所用,而這一點法國也能夠理解。

針對重新武裝西德,蘇聯也做了一係列宣傳。1954年5月9日,《真理報》發表了一篇朱可夫的文章,文章讚揚了法國、英國和美國在二戰中的功勞,並且提到了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的名字。8月23日早晨在莫斯科舉行的羅馬尼亞招待會上,布爾加寧又讚揚了二戰時蘇聯的盟國,即美國、英國、法國、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但是美國認為,蘇聯這些宣傳的目的都是要提醒西方曾經針對德國的戰爭(注:Pravda, 5/9/54, 2)。

蘇聯針對法國對重新武裝德國的擔心也做了一些工作。1954年7月21日,莫洛托夫告訴法國外長,蘇聯和法國是對德國問題最感興趣的國家,蘇聯理解法國對於重新武裝德國的不安,英國和美國與法國不一樣,它們離德國都很遠。事實上,法國確實擔心重新武裝德國,並不需要蘇聯的提醒。

在防務問題上,大多數西歐國家都讚同由美國提供財政援助以及美國在西歐駐軍來保證西歐的安全,但是,從艾森豪威爾政府開始,美國希望讓西歐承擔更多的防務,減少美國在西歐的駐軍,並削減在西歐的防務開支。盡管大國通常都不希望其他大國或者國家集團出現,但是美國仍然全力支持西歐的統一,因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與蘇聯的競爭中,“美國和西歐在反對共產主義擴張的問題上有著共同利益”(注: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1951-07-03. p423.)。

1954年,法國人出於對重新武裝德國問題的顧慮以及本國利益的考慮,國民議會在8月30日否決了歐洲防務集團條約。這令美國感到震驚。杜勒斯評價說,“法國的行動改變不了某些基於原則的、鐵一般的事實:(1)歐洲大陸的有效防務要求德國作出重要的軍事貢獻,可是大家包括德國人自己都希望避免搞一種可能被重新複活的軍事主義所濫用的任何形式的本國的擴軍。(2)不能判處德國永久中立,另一方麵,也不得對它的主權,包括屬於它的單獨和集體的自衛權利,加以歧視。對德國主權的限製也必須作為集體的國際體係的一部分,由其他國家來共同作出以便能被長期接受。(3)僅僅通過國家的諾言和實力威脅是不可能確保避免鄰國之間的戰爭的。這些國家可以回顧一下它們過去一係列的武裝衝突,而隻有當它們的政府在國際組織內確切不移地履行職能時,才能避免它們之間的戰爭。”(注:〔德〕康拉德·阿登納著,《阿登納回憶錄1953-1955(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9頁。)

因此當法國國民議會否決歐洲防務共同體之後,美國迅速進行了一係列的外交工作。杜勒斯很快訪問了波恩,這既給法國人施壓,又安撫德國人的情緒。積極尋求讓各方接受的聯邦德國重新武裝並加入西方防務集團的新方案。不久艾登方案出台,該方案讓聯邦德國加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並同時加入北約,以完成重新武裝。法國人對此仍然不滿。在談判中,美國提出,如果法國不妥協的話,美國就可能和聯邦德國一起單幹,此外,美國還借助法國的經濟恢複急需美援的條件,壓服法國,最終迫使法國政府同意艾登方案,促成巴黎協定的簽訂。對於美國來說,巴黎協定同意聯邦德國成為北約一員,實現了美國將聯邦德國納入它在歐洲的遏製體係的初衷,加強了歐洲的陣營,同時又通過“北約—西歐聯盟”的雙重結構,對聯邦德國加以約束。

1954年9月17日與艾登見麵時,杜勒斯告訴艾登,西歐一體化對美國人民和國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反映在國會的決議和立法中。因此,法國否決歐洲防務集團計劃使美國人感到震驚,這將會產生嚴重的後果,美國會退回到傳統的孤立主義中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至少在大陸,要使緊密的一體化思想繼續保持活力(注:FRUS 1952-54, Vol。 I, p1216-1217.)。

西歐聯盟的建立和西德加入北約在西德重新武裝完滿結束。《巴黎協定》的簽署不僅使美國的目標得以實現,而且使西德結束被占領狀態,以平等資格加入北約。這一過程從杜魯門政府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在這期間,美國通過種種外交手段向西歐國家施加壓力,影響歐洲的觀點和態度,這正印證了艾森豪威爾的主張,即美國的外交必須考慮到心理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