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寺,(據裴孝源《畫錄》雲:"有孫尚子畫。"彥遠按:敬愛寺是中宗皇帝為高宗武後置。孫尚子是隋朝畫手,裴君所說為謬矣)佛殿內菩薩樹下彌勒菩薩塑像,麟德二年,自內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圖菩薩像為樣(巧兒張壽、宋朝塑。王玄策指揮,李安貼金)。東閣彌勒像(張智藏塑,即張壽之弟也。陳永承成),西間彌勒像(竇弘果塑,已上三處像光及化生等,並是劉爽刻),殿中門西神(竇弘果塑),殿中門東神(趙雲質塑,今謂水聖神也)此一殿功德,並妙。選巧工,各騁奇思,莊嚴華麗,天下共推。西禪院殿內佛寺並山(並竇弘果塑),東禪院般若台內佛,事中門兩神,大門內外四金剛,並獅子、昆侖各二,並迎送金剛神王及四大獅子,兩食堂、講堂、兩聖僧(已上並是竇弘果塑)。大殿內東西麵壁畫(劉行臣描)。維摩詰盧舍那(並劉行臣描,趙龕成。自餘並聖曆以後劉茂德、皇甫節恭成)。法華太子變(劉茂德成帥行臣子)。西壁西方佛會(趙武端描)。十六觀及閻羅王變(劉阿祖描)。西禪院北壁,華嚴變(張法受描)。北壁門西,一間佛會及山水(何長壽描)人物等(張法受描,趙龕成)。東西兩壁西方彌勒變,並禪院門外道西行道僧(並神龍後王韶應描,董忠成)。禪院內西廊壁畫(開元十年吳道子描)。日藏月藏經變及報業差別變(吳道子描,翟琰成。罪福報應是維手成,所以色損也)。東禪院殿內十輪變(武淨藏描)。東壁西方變(蘇思忠描,陳慶予成)。殿間菩薩及內廊下壁(武淨藏描,陳慶子成)。講堂內大寶帳(開元三年史小淨起樣,隨隱等是張阿軌。生銅作並蠟樣,是李正、王兼亮、郭兼子),天後大香爐(高五尺五寸,闊四尺,重二千斤),又大金銅香爐(毛婆羅樣,後更加木座及須彌山浮跌等。高一丈二尺,張阿乾蠟樣),金銅幡十三口(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並成),畫絹幡十三口(金銅腳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並成。又四口,亦長一丈二尺,雜手成。),大院紗廊壁,行僧。中門內巳西(並趙武端描。惟唐三藏,是劉行臣描,亦成)。中門內已東,五僧(師奴描)。第六僧已東至東行南頭第二門已南(並劉行臣描。已北並趙武端描。或雲劉行臣描)。中門西邊,紗廊外麵(並聖曆已後劉茂德描,陳庶子成)。中門內立神,大門內坐神(並劉行臣描)。中門東立神及神之東西兩鬼(聖曆後有神英法師令何長壽描,卻欲重描。神英京兆黨,何生洛下眾僧黨。劉行臣,時人以何生雖善山水,至於畫神,不知劉為關東獨步,與西京長壽齊名。洛下之意,抑何進劉?不許神英之請,還遣行臣之子茂德,續其父畫,今中門東神及兩鬼腰已上新接者,亦不迨其父矣)。其日藏月藏經變有病龍,又妙於福先寺者。殿內則天真山亭院十論經變、華嚴經,並武靜藏畫。龍王麵上蜥蜴、及懷中所抱雞,尤妙。山亭院北及門樓內兩廂,震亶、支提二神,並劉行臣畫,今暗。第二門東神亦行臣畫,今暗。(彥遠遊西京寺觀不得遍,惟敬愛寺得細探討,故為詳備)龍興寺,西禪院殿東頭,展畫八國王分舍利。

大雲寺,門東兩壁鬼神、佛殿上菩薩六軀淨土、經閣上婆叟仙,並尉遲畫。黃犬及鷹最妙。

弘聖寺,陳靜眼、張誌畫。

昭成寺,西廊《障日西域記圖》,楊廷光畫。三門下護法二神,張尊禮畫。香爐兩頭淨土變、藥師變,程遜畫。

聖慈寺,西北禪院,程遜畫本行經變。維摩詰拜諸功德,楊廷光畫。

弘道觀,東封圖是吳畫,《兩京記》乃雲非名手畫,誤也。

城北老君廟,吳畫。杜甫詩雲:"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光嚴寺。(裴孝源雲:"有董伯仁畫)天女寺。(裴雲有展畫,今不見)已上東都會昌五年,武宗毀天下寺塔。兩京各留三兩所,故名畫在寺壁者唯存一二。當時有好事,或揭取陷於壁。已前所記者,存之蓋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鎮浙西,創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毀,取管內諸寺畫壁,置於寺內。大約有:顧愷之畫維摩詰,在大殿外西壁。

戴安道文殊,在大殿外西壁。

陸探微菩薩,在殿後麵。

謝靈運菩薩六壁,在天王堂外壁。

張僧繇神,在禪院三聖堂外壁。

張僧繇菩薩十壁,在大殿兩頭。

張僧繇菩薩並神,在文殊堂外壁。

展子虔菩薩兩壁,在大殿外。

韓幹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

陸曜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前麵。

唐湊十善十惡,在三門外兩頭。

吳道子僧二軀,在釋迦道場外壁。

吳道子鬼神,在僧伽和尚南外壁。

王陀子須彌山海水,在僧伽和尚外壁。

(顧畫維摩詰,初置甘露寺中,後為盧尚書簡辭所取,寶於家以匣之。大中七年,今上因訪宰臣此畫,遂詔。壽州刺史盧簡辭求以進,賜之金帛,以畫示百寮,後收入內。)述古之秘畫珍圖古之秘畫珍圖,固多散逸人間,不得見之。今粗舉領袖則有:《龍魚河圖》、《六甲隱形圖》、《五帝鉤命決圖》、《孝經秘圖》、《孝經左契圖》、《孝經雌雄圖》、《遁甲開山圖》、《甘泉宮圖》(漢武)、《漢麟閣圖》二(武帝一,宣帝一)、《鴻都門圖》(孔聖七十子)、《西王母益地圖》(舜)、《南都賦圖》(戴安道)、《雲漢圖》(劉褒)、《黃帝明堂圖》(漢武)、《五嶽真形圖》(漢武)、《韓詩圖》(十四)、《論語圖》(二)、《蚩尤王子兵法營陣圖》、《魯班攻戰器械圖》、《黃帝攻法圖》、《伍胥水戰圖》、《吳孫子兵法雲氣圖》、《五星八卦二十八宿圖》、《十二星宮圖》(三)、《日月交會九道圖》、《分野璿璣圖》(八)、《望氣圖》(一)、《河圖》(十二又八卷)、《詩緯圖》(一)、《春秋圖》(一)、《孝經讖圖》(十二)、《浸潭泥圖》(七)、《八卦八風十二時二十八宿音律圖》(十一)、《周公成壞吉凶圖》(一)、《妖怪圖》(四)、《相宅園地圖》(一)、《黃帝樊薛許氏相圖》(一)、《陰陽宅相圖》(一)、《馬像圖》(一)、《三王相鷹圖》(一)、《療馬百病圖》(四)、《老子黃庭經圖》(一)、《大蒐神芝圖》(十二)《黃帝升龍圖》(一)、《山海經圖》(六,又鈔圖一)、《太史公漢書圖》(八,又《漢記圖》三,太史公畫二十八人)、《大荒經圖》(二十六)、《河圖括地象圖》(十一)、《天地郊社圖》、《諸鹵簿圖》(不備錄,篇目至多)、《古聖賢帝王圖》(二又六)、《古瑞應圖》(二)、《魏帝所撰雜畫圖》(一)、《魏順應圖》(四十)、《大駕鹵簿圖》(三)、《明帝太學圖》(三)、《列仙傳圖》(一)、《搜神記圖》(四,荀)、《百國人圖》(一)、《地形圖》(一,張衡)、《地形方丈圖》(一,裴秀)、《孫子八陣圖》(一)、《太一三宮用兵成圖》(二)、《渾天宣夜圖》(各一)、《日月交會圖》(一,鄭玄注)、《章賢十二時雲雨氣圖》、《十二屬神圖》(一)、《神農本草例圖》(一)、《周禮圖》(十四)、《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江圖》(三劉氏,又一張氏)、《吳孫牝牡八變陣圖》(二)、《黃石公五星圖》(一)、《占日雲氣圖》(京兆夏氏、魏氏等並有)、《二十八宿分野圖》(一)、《風角五音圖》、《三禮圖》(十卷,阮諶等撰。又十二卷,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敕有司撰,左武侯執旗侍官夏侯朗畫)、《忠孝圖》(二十卷,唐故涼州都督李襲譽貞觀三年撰,奏上嘉之,並傳讚)、《爾雅圖》(上下兩卷,陳尚書令江灌,字德源,至武德中為隋州司馬,並著《爾雅讚》二卷,《音》六卷)、《漢明帝畫宮圖》(五十卷,第一起庖犧五十雜畫讚,漢明帝雅好畫圖,別立畫官,詔傳洽之士班固、賈逵輩,取諸經史事,命上方畫工圖畫,謂之畫讚。至陳思王曹植為讚傳)、《益州學堂圖》(十,畫古聖帝賢臣七十子,後代又增漢晉帝王名臣,蜀之賢相牧守,似東晉時人所撰)、《魯廟孔子弟子圖》(五,是魯國廟堂東西廂畫圖)、《傳國璽圖》(一,姚察撰,並記。)《洛陽圖》(一名《陽宮圖狀》,楊佺期撰)、《區宇圖》(一百二十八卷,每卷首有圖,虞茂氏撰)、《職貢圖》(一,外國酋渠,諸番土俗本末,仍各圖其來貢者之狀,金樓子言之梁元帝畫)、《中天竺國圖》(有行記千卷,圖二卷,明慶三年王玄策撰)、《祥瑞圖》(十卷,起天,有黃道,失撰者)、《符瑞圖》(上卷,行日月,楊光並集刊、氏、熊氏圖)、《白澤圖》(一卷,三百二十事,出《抱樸子》黃帝巡東海而遇之)、《古今藝術圖》(五十卷,既畫其形,又說其事。隋煬帝撰)、《靈秀本草圖》(六,起赤箭,終蜻蜓,源平仲撰)、《本草圖》(二十五,其形狀蘇敬撰,明慶中事)、《易狀圖》(一)、《靈命本圖》(一)、《辯靈命圖》(二)、右略舉其大綱,凡九十有七,尚未盡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