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沉默的果實是祈禱,祈禱的果實是信仰,信仰的果實是仁愛,仁愛的果實是服務,服務的果實是和平。

一位崇拜德蘭姆姆的印度商人,為她寫了上麵的這五句話,並印在一些黃色的小卡片上。德蘭姆姆把這些小卡片當作她的事業卡,免費贈送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因為這五句話清楚地闡明了她工作的方向,以及她行走的道路。

這條簡樸的道路,為德蘭姆姆所開辟,任何人都可以效仿和追隨。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地順服於這一道路的本質,生命必然因此更為喜悅,更為和平,並且充滿光明。

Δ在阿爾巴尼亞語言裏,龔莎就是花朵的意思

馬其頓的京都斯科普裏城,是德蘭姆姆出生和長大的城市,她在那裏度過了快樂而又動蕩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所以,我們有必要去那裏看一看,看那裏是一個怎樣美麗而又多災多難的地方。

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時候,也就是德蘭姆姆出生前不久,斯科普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當時它是屬於馬其頓王國的一個小鎮,但土耳其入侵之後就一直在土耳其的統治之下。斯科普裏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南部,距離希臘邊境隻有120公裏。以歐洲的標準看,那隻是一個簡樸的小城。但在許多年裏,塞爾特人、羅馬人和匈牙利人等都曾為爭奪此地而發動戰爭,直到1910年前後,也就是德蘭姆姆出生的時候,這裏才稍為平靜了一些。

但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裏又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歐洲火藥庫”的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又被意大利和德國占領。二戰結束後,斯科普裏歸屬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直至20世紀末,馬其頓脫離南聯盟而獨立後,斯科普裏才成為馬其頓的首都。

但是直到今天,那個美麗的地方,仍然為貧窮、混亂和民族矛盾所困擾。

1910年,持續多年的戰爭終於有了一個停頓,和平開始溫柔地擁抱這個美麗的小城。黃昏的時候,一個來自阿爾巴尼亞的建築營造商滿心歡喜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叫尼古拉·包雅舒。停戰雖然隻有短短的一個月,但營造廠的生意卻因此興旺起來。妻子微笑著站在門口迎接他。她叫莊達,是個溫柔而端莊的女性,同時又有著深深的慈愛與信仰。

在當時的斯科普裏,信奉基督教的阿爾巴尼亞人並不多,甚至可以說很少。在這個被奧斯曼帝國統治達500年之久的小城裏,清真寺與教堂比肩而立。但信奉上帝的尼古拉一家卻非常虔誠。

這年的8月27日,尼古拉和莊達的第三個孩子出生了。在這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這個小女孩的出世,仍然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喜悅。這是上帝賞給我們的禮物啊,何其珍貴的禮物。莊達想著,更溫柔地把小女兒抱好。她凝視著女兒清澈的棕色眼眸,歡喜地對全家說:“如果你們沒有別的更美妙的想法,那麼,我們就叫她龔莎吧!”

“龔莎。龔莎。”小哥哥和小姐姐輕輕地叫道。

這個在和平的喜悅中來臨的小女孩,就是日後舉世聞名的德蘭姆姆(Mother Teresa)。她的全名是:艾格莉絲·龔莎·包雅舒(Agnes Gonxha Bojaxhiu)。也有人把這個名字翻譯成雅妮·龔哈·波雅舒;或者,安格尼斯·貢紮·博亞金;或者,依搦斯·鞏霞·博雅舒,等等。至於她是怎麼舉世聞名的,我們會慢慢講到。

你有治好貧窮的藥嗎?

小龔莎很快就長大了。當她在街上與別的孩子一起嬉戲玩耍的時候,她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她有點多愁善感,但也活潑可愛。她和小城裏的其他孩子一起上一所公立學校。她並不是功課最好的學生,但她喜歡獨立思考,做事腳踏實地,不說空話。這個重要的品質,對她日後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後我們會看到,德蘭姆姆一生都在反對說空話。

小龔莎的童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時期,但堅強的父母用慈愛給三個孩子築起了一道堅實的屏障,使他們即使在動蕩的戰爭年代,也能生活在陽光般的溫暖與安寧裏。

這種愛,就是一個叫泰戈爾的印度詩人在讚美神的時候所寫過的:“讓你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我,又給我光輝燦爛的自由。”小龔莎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愛裏。

其實,我們也是生活在這樣的愛裏。如果我們感覺不到,那一定是心裏的那個“我”長得太大了,以致遮蔽了我們感受愛的能力。

除了上學和玩耍,小龔莎還經常跟隨父母和哥哥姐姐參加教堂的活動——她的全家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不過,這在當時和當地也並沒有什麼特別,因為整個地區的居民都篤信宗教,教堂或者清真寺,不僅是神修生活的中心,也是社交生活的中心。

在這一點上,我們跟那些篤信宗教的國家或民族,是不太一樣的。但是,即使我們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也應該對上帝存有敬畏和感激之心,並對我們尚不了解的事物保持基本的尊重。

小龔莎和姐姐雅加都喜愛音樂,而且她們把這種喜愛毫無保留地獻給了教會——她們兩人都是教堂唱詩班的主要成員。小龔莎因為嗓音清亮,還經常擔任獨唱。當她獨唱的時候,為她伴奏的鋼琴師總是忍不住地讚歎:“聽啊,可愛的小龔莎,她的歌聲美得像天使一樣。”

不隻是在教會裏,就是在朋友聚會的時候,小龔莎美妙的女高音,也總是給大家帶來快樂。因此,即使外出遊玩,朋友們也要叮囑小龔莎:“哎,龔莎,別忘了帶上手風琴,或曼陀鈴。”

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處處都像音樂一樣單純和美好的,在那時的斯科普裏,貧窮也隨時可見,幾乎每天都有窮人上門求乞。因此,母親莊達經常教導三個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失去愛和慷慨。對於上門求乞的窮人,莊達從不讓他們空手離去。而且在施與的時候,她總是麵帶微笑,盡量地親切,生怕他們的自尊受損——畢竟沒有人會喜歡那種被救濟的感覺。

莊達說:“你吃東西時,要時刻準備好與沒有東西吃的人分享你的食物。”

莊達還說:“雖然那些人跟我們沒有血緣關係,雖然他們窮,但他們仍然是我們的兄弟和姐妹。”

莊達不隻是說,還親自參加了教會的好幾個善會,除了傳教,還兼做一些為窮人服務的具體事宜。

在母親的影響下,小龔莎很小就開始關注窮人,並且對貧窮非常敏感。有一次,小龔莎和全家一起去教堂,在教堂門口,她看到很多窮人正在排隊領取麵包,就問尼古拉:“爸爸,你那裏有治好貧窮的藥嗎?”尼古拉除了開建築營造廠,還開了一家藥店,所以小龔莎會這麼問。

尼古拉被女兒的善良所感動,他憐愛地把女兒抱起來,說:“親愛的寶貝,到現在為止,我還沒發現世上有治療貧窮的藥。如果你能發明這種藥,我一定非常高興。”

那時候,小龔莎還沒上小學,是一個學齡前兒童。但成年後的龔莎,也就是我們敬愛的德蘭姆姆,實際上一生都在致力於一件事,那就是治療貧窮。當然,她用的是一種很特殊很特殊的藥,這個藥的名字就叫愛。

一切都會消逝,但愛會留下來

龔莎早年的生活不隻是受到教會和母親的影響,也受到其他的影響,比如父親的影響,而且是很大很大的影響。

龔莎的父親尼古拉是一名激進的民族主義者,他經常在家裏舉行一些政治性的集會。在寂靜的深夜,尼古拉和他的同誌們在客廳開會,小龔莎在自己的房間裏讀書。無論小龔莎怎樣專注,都依然會被父親和叔伯們激昂的聲音所吸引:“阿爾巴尼亞總有一天會獨立的,我們一定要促其實現!”因此,這雖然是一個篤信上帝的家庭,但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被一種濃厚的政治氣氛而非宗教氣息所籠罩著。

阿爾巴尼亞在中世紀的時候就被土耳其侵占了,此後500年間就一直在土耳其的統治之下。在1919年,小龔莎9歲的時候,它還被土耳其統治著。

小龔莎很愛她的父親。因此,那些集會等於給她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課,使她從小就明白,一個人在追求一個目標時,力量和決心是不可或缺的。父親經常對她說:“隻要你相信自己是對的,就絕不放棄!”

1919年8月的一天夜裏,尼古拉去參加一個政治性的聚餐。當他回來的時候,他的樣子卻完全變了,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小龔莎吃驚地叫道:“爸爸,你怎麼了?”

莊達急忙跑過去扶住尼古拉:“尼古拉,發生了什麼事?你生病了嗎?”

姐姐雅加更是驚慌地喊道:“媽,爸爸的嘴巴在出血。”

尼古拉靠在莊達身上,極其虛弱地說:“莊達……我覺得……很不……”

話未說完,他就撲通一聲倒在地上。

莊達立即把尼古拉送往醫院。但當時最高明的醫術也救不了他,幾小時後,他就去世了。醫生悲傷地對莊達說:“我真難過,從他出血的情形看起來,好像是中毒。”

醫生的話剛一說完,哥哥拉撒就倏地站了起來,他悲憤地喊道:“他是被謀殺的!我知道一定是!有人想壓製他激烈的言論。”

父親的猝死給這個完美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受衝擊最大的也許就是拉撒。幾年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繼承父親的遺誌——為阿爾巴尼亞的獨立而戰。

這一年,小龔莎剛滿9歲,她不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更不理解父親為什麼從此不再回家。失去父親的痛苦,以及對父親的深刻思念,使小龔莎寫下了一首小詩:

他燃燒的心關愛

妻兒和國家,

如絢麗的玫瑰

墜落於襤褸衣衫。

多年以後,當龔莎已經是聖瑪麗中學的德蘭校長的時候,為安慰一個深夜不肯入睡的孟加拉小女孩,她念了這首小詩,並說:“這首詩的意思是要人相信愛,不論你看到的是仇恨,還是毀滅,都要相信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