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心境(1 / 2)

三日已過,穿雲鬆內,大比仍在繼續。

第三場比試較量的是心境修為,通常情況靈修人士的修為進階自然伴隨著心境的提升,以天靈師之境入圍的墨春秋和苗鳳兒便占據絕對優勢。

不過,心境修為高於靈修修為的人卻也不是沒有,就如一些凡人,其一生遭遇坎坷頗多,對生命多有領悟,其心境未必就比一般的靈修差。更有甚者,凡世偶爾會出現一些立地成佛,一朝得道的大能之輩,這些人在此之前,一生都未修行過靈修之術,能列入大能,靠的便是極高的心境修為。

萬載以來,靈界之中,光是曆史上有記載的,一舉超越巔峰天靈師破開靈界通道得道飛升的人數就不下千人。

靈修之人一旦踏入地靈師之境,便有超越凡人十倍壽命,可活千歲,再進一步,天靈師壽命五千歲,但凡修為上升,壽命隨之而上漲。靈修之道追求的至高境界便是長生不老,不死不滅,但若不能看破虛空,還原本我的心境,這漫長的靈修道路,能將任何一個靈修者從精神上折磨死了。

心境修為看似飄渺,也不似靈修那般有一個明確的進階標準,不過,以往無數靈修大能總結來看,大抵上能分為四個較為模糊的階段,【欲求之境】、【求知之境】、【道德之境】以及【天人合一】。

【欲求之境】乃是最低境界,人生之初,無自我意識和自我觀念,不能說出“我”字,尚不能區分主與客,不能區分我與他人、他物。人在這種境界中隻知道滿足個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舍此以外,別無他求,故以“欲求”稱之。

在達到主客二分的階段以後,自我作為主體,不再僅僅滿足於最低生存的欲求,而進一步有了認知作為客體之物的規律和秩序的要求,這便是【求知之境】。

在【求知之境】中,個人意識漸漸獨立,從而逐漸產生了區分‘好壞’,‘善惡’的意識,以至達到對他人負有責任和義務的真正意義的道德意識,發展到這一水平的“自我”既然有了責任感和義務感,這也意味著他有了自我選擇、自我決定的能力。這便是【道德之境】。

隨著“自我”由“原始的主客融合”,沉浸在自然中的無精神性狀態,便是最初級的【天人合一】,霍鈞在索道時,所經曆的物我兩忘,便是這種狀態。再經過“主客二分”到高級的“主客融合”,有自我意識的人,通過領悟和陶冶,超越“主客二分”、超越“自我”,達到最高層次的【天人合一】。

可以看到,【欲求之境】最容易領悟,【道德之境】和【求知之境】的出現幾乎同時發生,這有些境界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往往是同時都存在,譬如落葉真人身為天靈師,應當領悟最低層次的【欲求之境】,卻依舊沉迷美色,雖有分得清‘善惡、是非’,卻依舊出手對霍鈞痛下殺手。

可見,並不是所有的靈修,哪怕是踏入天靈師之境,也未必能夠真正理解心境修為的重要性。

靈修之人,大多數人大都停留在前三個境界,真正領悟最高層次的【天人合一】之境,才有可能踏入靈修巔峰,甚至進入更高的境界。

心境修為代表著一個靈修未來的潛力,換言之,若是心境修為提升了,其靈修境界遲早也會到達與之相對應的那一階。

這心境修為的考校也頗有意思,在斷腸崖之巔所有入圍散修一個個坐在蒲團之上,圍成一個圈,眾散修仿佛石化一般,一動不動。在圈中央,臨空放置著一個巴掌大的瓶子,瓶內外香氣外溢。無數蜂鳥遮天蔽日一般,將這個天空籠罩,不時落在這些散修的身上,嘰嘰喳喳的在他們身上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