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春運那些事兒之趣事:古代中國的“春運”(二)
2014春運:回家路上不孤單
古代春運“大巴”——畜力車
陸路交通在古代春運中占有主導地位,隨著後期造船技術的日益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海地區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這一方式直到近幾十年,才退出春運客流市場。
影響春運效率的,除了路況以外,還有運輸工具。中國不隻是最早修築高速公路和使用軌道交通的國家,還發明了各種運輸工具。國外學者認為,車為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世紀時首創,其實中國人也不晚,使用也很早,史料記載在4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車了。
在古代,驅車動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國最早的人力車是輦,輦是轎子的前身,之後又有癡車、獨輪車、雞公車、黃包車、三輪車。黃包車和三輪車出現較晚,黃包車是19世紀末由日本傳入中國的,因此北京人稱之為“東洋車”。
長途運輸,特別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車,它是中國古代的大巴。有馬車、驢車、騾車、牛車等,其中馬車是古代春運最主要的工具,和現代長途大巴一樣重要,至今在北方個別地方的路上仍能看到馬車。
古代春運的主體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個轏車回家就很顯擺了。大多數人隻能靠兩條腿或牲畜代步,實現“回家過年”的心願。因為不是一天能到家的,古代路邊的小飯店、家庭旅館、官辦驛站也多,食宿方便。
唐代運輸有全國統一價
現代春運會動用一切運力以保證節日運輸,古代也是。中國過去有官辦、商辦、民營三類交通體係,但不論是哪一種都是要收費的。逢到節日時,客運和物流費用會比平時貴一些,但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如在唐代,商業運輸便有一個全國統一價,並設有最高和最低限價,連裏程速度都有詳細的規定。
以唐開元年間為例,當時相當於現在基層股級幹部的九品官,一月工資為3817文,日收入約127文。以“二人頂一馱”來說,抬著50千克的東西走50千米,每人可以得50文,以每天走25千米來說,日收入25文,這在當時可買2鬥米(約12.5千克),所以當時的運費並不高。如果走水路,更便宜,“坐船回家”是古人春運時的首選。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春運期間會有人做慈善,免費送民工回家過年,在古代也會有善人這樣做,送上盤纏,讓窮人過年時能與家人團聚。(來源:《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