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歌舞、祭祀禮儀、巫覡扮演、優的活動,這一些,本來都分散在各個部落、氏族中。等到新興的封建主在戰馬上統一國家之後,產生了各方麵的交流和彙融,藝術的天地也就出現了空前的熱鬧。
秦朝非常短促,卻也留下了一些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築造工程。長城、泰山石刻、兵馬俑、阿房宮……從這些美的實跡中,人們不難領略一種足以延續千餘年的製度和精神在方生之時的宏大氣魄。
宏偉而疲倦的秦朝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後,漢代,才定下心來,緩過氣來,酣暢地舒展出一個東方大帝國的內在生命力。作為這種生命力的對應物,美的實跡也不再僅僅留存在石塊泥胎上,而是成了一種歡快活潑、豐富濃烈的社會存在。統治者也開始積極關注,例如他們對於樂府的重視,就對民間藝術的搜集、整理起到了促進作用。
“百戲雜陳”,這一說法,生動地概括了漢代藝術世界的豐富活躍,也體現了中國人在跨越一道重要的曆史門坎之後所產生的鬆快感。
“百戲”之“戲”,意義很寬泛。凡是在當時能引起人們審美愉悅的動態技藝表演,大多包括在內。音樂、演唱、舞蹈、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片段……交相呈現,熙熙攘攘。
這一係列動態的技藝表演,無所不包,歡快狂放,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同時出現的漢賦,洋洋灑灑,浪漫不羈;還可聯想起當時的帛畫和石刻,人神同處,古今薈萃……但百戲比它們更生動地體現了一個民族在特定時代的蓬勃生命力。
百戲的各種項目,有時是輪番表演、綴聯彙集;有時也會融而為一,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張衡(78—139)《西京賦》中對於一個叫做“總會仙倡”的演出節目的描述,使我們依稀看到了一個很有氣魄的表演場景:
華嶽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逶蛇;洪崖立而指麾,被毛羽之纖麗。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複陸重閣,轉石成雷。霹靂激而增響,磅磕象乎天威。……
這與其說是一場演出,不如說一場歡慶盛典。曾經對人們造成巨大威脅的豹羆凶禽、雷電雨雪,在這裏已成為一種純然觀賞性的對象;曾經令人崇拜的圖騰如白虎、蒼龍,也下降為美的苑囿中的普通成員;曾經介乎人神之間的娥皇、女英、洪崖等,也都沒有了淩駕於世人之上的縹緲感。
從戲劇史料學的角度來看,張衡的描寫未必準確,因為他是在寫允許虛構、誇張的賦;但是,由於賦本身也與百戲一樣,是漢代美學精神的必然產物,因而他隻是對百戲的演出狀態作了同向強化,而不是異向誇飾。
張衡本人是一位中國科學發展史上罕見的全才,他創製了世界上最早的渾天儀和地動儀,精通天文曆算,令人驚歎地論述過宇宙的無限性,考察過月食的原因。因此,由他來描述百戲演出情況,使人們懂得,百戲中人們對於外部生存空間的超常親和關係,可以與渾天儀、地動儀和《九章算術》(《九章算術》,成於漢代,世界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之一,被國際科學史家看成是中國的歐幾裏得幾何學原本。)互相呼應。
就在漢代這種熱氣騰騰、融會貫通的百戲演出中,我們可以找到戲劇美存身的新地位、新形態。
在“百戲”中,包含戲劇美成分較多的,是角抵戲。角抵戲原是一種競技表演項目,可能始源於早年祭祀戰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戲”:
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製也。(任昉:《述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