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拜謁發鳩山(2 / 2)

隻可惜發鳩山的廟祠大部分已坍塌殘損,據說觀音閣臨崖而建,奇險壯觀,香火不絕,而今隻剩殘墟。堯封醫祖彭祖廟隻留遺跡,隻有臨崖開築的二十四神仙洞等尚存。也許是風雨侵蝕,也許是毀於戰亂,大多破損殘落。我們詢問護林的一位老先生,他多年如一日守護在發鳩山上,他也搖搖頭不知其原因。悠悠發鳩山的確是很久遠了,它的妙奧深幽,古樸純美得令人遐想。

我想發鳩山上一定有供奉精衛的廟祠吧,原來,山腳下有座泉神廟,又叫靈湫廟,廟裏塑著三尊女神像,旁有侍女擎白鳩,百姓稱神女為三聖公主,據說公主正是炎帝的女兒。這隻白鳩有報漳水漲落的功能,漳水漲落,白鳩發出不一樣的鳴聲,於是百姓便提前做好準備以防洪水之災。稱之為神女的不是別人,正是女娃。清人紀在譜曾說:“古者相傳炎帝之女遊於東海,溺水而死,化為精衛,銜西山木石以堙之,冀其平也。”因她溺死於水,所以她要拯人於水。紀在譜作詩曰:“西山木石何時盡,千載空悲帝女魂。不識神禽拯溺意,反同刺客報仇論。”後兩句是對唐代詩人韓愈“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的有力反擊,是為精衛正名的。可惜紀在譜沒有細述關於精衛拯溺的具體過程,舊縣誌失此傳說,很是遺憾。

(四)

我們該下山了。拜謁發鳩山,尋覓精衛鳥,是我們虔誠的心願。“精衛填海”這個悲壯美麗的傳說雖然我們與之相距甚遠,隔著數千年的時光,也許是人們美麗善良的願望,但我們覺得卻特別的親近自然。

朋友問,巍巍發鳩山為何遊人這般稀少呢?

也許發鳩山沒有五嶽的知名度吧,但“精衛填海”的傳說曆代相傳,贏得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褒揚,激勵過多少代中華兒女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呢?1997年香港回歸時,中央電視台的慶祝晚會便有大型舞蹈《精衛填海》,在現代燈光和技術的烘托下,精衛鳥兒在碧波蕩漾的大海上飛舞著、鳴叫著,其聲悲泣昂揚,給國人以警醒激勵、揚眉吐氣之氣概。至今記憶猶新,曆曆在目,不能忘懷。居住精衛鳥的故鄉,我內心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震撼,是激動,是酸楚,我不得而知,隻有輕輕的一聲歎息。

據傳“堯王封朱於丹”,丹朱從都城平陽到丹地,來到發鳩山,便在山東麓嶽陽立都定居,而後才東移至現在的長子城立都。堯王自朱被封到丹地後,多次到這裏巡視。這一年由於路途遙遠疲憊不堪而得了重病,丹朱便請來在發鳩山定居的老神仙彭祖,彭祖親自熬雉雞湯為堯王治病。病好後堯王封彭祖為醫祖,後人便在發鳩山主峰方山為彭祖修建了醫祖廟,也稱靈應侯廟,代代祭祀。

如此,發鳩山既有精衛填海、精衛理水,記載了炎帝父女為民傳耕和治水的業績,又有堯王父子的傳聞。

漳源水流極為清澈,那清澈似乎含有更多的聖潔,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我不想觸動那水,怕我之濁俗玷汙了緩緩數千年的清澈源頭。

神奇的發鳩山,美麗的發鳩山,木石依然,精衛鳥呢?問山,寂寞不語,問鬆,獨向秋風……

羊頭山在縣境東南部五十裏處,“嶺限二郡(潞、澤),麓跨三邑(長子、長治、高平)”。因山巔有石,狀如羊頭,故名。相傳炎帝神農曾得嘉穀於此,於是,遂率領部眾在此長期居住下來,試種五穀,教民稼穡。至今,羊頭山上仍有神農城、五穀畦等遺址。可以說,羊頭山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也是中國農民心中最神聖的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