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聲 焦自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的講話中強調,要科學對待文化傳統。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尤需如此。
中國畫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傳承至今,經過了每個時代的砥礪與淘洗,並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求新求變,成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承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因此,科學客觀地對待中國畫的文化傳統,就要對千百年來形成的中國畫學基本理論進行厘清,對中國畫的文化之源進行梳理分析,明晰其特質,並對它的時代麵貌有清醒的把握。
儒、道、釋:文化之源
中國畫從以儒、道、釋三家為主要源流的傳統文化中蒙澤深厚——長期占據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對其影響深遠,道家思想對中國畫的藝術特質有極大的塑造之功,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則使中國畫的境界更加深閎闊大、風格上更加超逸空靈。
儒家思想由“道中庸”而“致中和”以達“極高明”的基本精神,決定了中國畫的基本道路與追求也是由中致和,即經由適宜的、合度的、富有分寸感的全麵協調達到整體和諧。儒家思想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更注重發揮書畫藝術的教化功能,正如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所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這種教化功能在整個書畫發展史中得到了一以貫之的堅持,其中人物畫表現最為突出。在這種觀念下,書畫被看成是經藝之本、王政之始,是神聖而重要的——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
山水和花鳥畫所具有的觀道暢神、達情適意之審美觀,則多是道家思想影響的結果。一直以來,寫意精神被認為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和中國畫的價值核心,它更多地源於道家思想。黃賓虹在《賓虹論畫》中說:“老子言‘道法自然’,莊生謂‘技進乎道’,學畫者不可不讀老莊之書。”既然藝術不應停留於模仿自然的外在形象,而需深入揭示自然的內在本質,那麼寫意精神的邏輯思路正是不求形似,注重神韻。寫意精神也便把中國人的審美理想——“澄懷觀道”“返璞歸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思想,則將中國畫的審美觀念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種影響從實踐和思想兩個方麵得以實現。一方麵,宗教畫成為中國畫的傳統題材之一,眾多的僧侶也參與到繪畫創作中,如巨然、髡殘、石濤等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另一方麵,佛家將心性的修習與對世界的觀照通過宗教意識連結了起來,這使中國畫的精神更加深閎,境界更加闊大,風格更加超逸空靈。《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就有“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之語,是說每個人都在用心描繪世界,去發現世俗所不能看到的自然和宇宙,這就為中國畫的精神表達提供了更豐富的角度和更廣闊的空間。中國畫,尤其是文人畫,不再停留於對自然現實的簡單表現,而是著力達到空靈的境界,體現物我一如的人生哲學和審美情趣。
除此之外,《周易》中“象”的觀念也為中國畫提供了藝術上的根據。它所建立的符號係統及體現的觀物取象觀念、對立統一觀念等,對傳統繪畫的觀察方法、造型規律、審美特點、理論思維等,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謂“立象以盡意”,既言、意不足以表達的,可以借助於“象”表達,即通過具體的“象”去闡明某種有普遍意義的哲理。視感狀貌是“象”的基本屬性,這就為繪畫的形象特質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依據。
總而言之,儒、道、釋三江彙流而成中國傳統文化之奔騰長河,賦予了中國畫“是其所是”的文化本質特征。中國畫理應以之為根基,從傳統資源的豐厚土壤中汲取營養,開啟中國繪畫的源頭活水,反映和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塑造中國文化的特有品質和價值。
文心文脈:精神特質
要科學對待中國畫的文化傳統,還應當遵循中國畫的藝術規律。
中國畫有著自身相對獨立的發展規律,對一些重要的藝術因素和關係有著深刻獨到的認識和理解,成為了其承變進程中始終不易的特有基因。這特有的基因就是無論時代如何嬗變、發展如何跌宕,貫穿其中的是綿延不絕的文心、文脈,這是中國畫自始至終的持守與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