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檔案(1 / 3)

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寒冷的北風呼嘯著,一個穿著單衣的小女孩蜷縮在屋子的角落裏。

“媽媽,天氣這麼冷,你為什麼不生起火爐呢?”小女孩在瑟瑟發抖。

媽媽歎了口氣,說:“因為我們家裏沒有煤。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

“媽媽,爸爸為什麼失業呢?”

“因為煤太多了。”

這看似不可思議的矛盾就是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裏的場景,揭示的正是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真實曆史。在危機席卷美國時,一噸噸的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使之成為一條白色河道;一車車的大肥豬被趕下河。據曆史資料記載,僅1933年一年之中,就有640萬頭豬被活活扔到河裏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付之一炬。經濟危機似乎是帶有傳染性的,同樣的場景在英國、法國、丹麥、荷蘭也隨處可見,整箱的水果、整船的水產品、整袋的咖啡豆被直接倒進大海,無數的畜牧產品被焚燒或掩埋。看到這樣的場麵,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是人類供應如此之多的物質產品已經大大超過實際需要消費的量,所以隻能采取銷毀的方式。關於這個問題,馬克思有過深刻的論述和經典的回答。

隻要關注一下那個時代勞動者的生活狀況,相信所謂“生產過剩”的提法自然會不攻而破。如同前麵故事裏的工人家庭一樣,廣大的勞動者還是正缺衣少食、忍饑挨餓,過著極端貧苦的生活。當時的歐美,失學兒童數以十萬計,營養不良的兒童比例竟然高達90%以上;大批的工廠礦山企業關門倒閉,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失業。

這就構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一邊是在生存線上掙紮的勞動大眾;另外一邊則是大量的糧食、肉、奶和棉花、羊毛被白白地毀掉。

這種過剩並非“真正過剩”,而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過剩。這種過剩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因為資本家為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在生產製造環節,加緊進行擴大生產和密集生產,大規模增加了產品供應;而另一方麵則加強剝削,廣大勞動者卻身無分文,無錢來購買足夠的食物用品,所以所謂產品的“過剩”隻是相對於廣大勞動者的實際購買力過剩,而非消費需求量過剩。

在利潤與道義麵前,資本家選擇了追求利潤。資本家“暴殄天物”的行為使得可消費的產品大為減少,而“物以稀為貴”就能維持產品一個高價,保證高額利潤的創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次經濟危機,從1929年秋天開始,起源於美國,隨後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蔓延。據估計,這次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933年,危機造成了總計約2500億美元的損失,國家經濟癱瘓,社會生產倒退。經濟危機也引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危機。

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得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走向了不同的政治發展方向,同時也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宣布實行“新政”,采取凱恩斯的“國家幹預經濟”的辦法,強調以往市場的充分利用,開辟國內新產業來緩和經濟危機。另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等,為征服和獲取新市場,則選定了依靠暴力與槍炮,武力奪取殖民地人民的物資和廉價勞動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權,瘋狂地擴軍備戰。於是,兩個戰爭策源地在歐洲和亞洲分別形成了。新的世界戰爭的陰雲開始籠罩地球。

通往慕尼黑之路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裏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等人在慕尼黑的“元首官”裏進行秘密會談。次日淩晨1時半,四國簽訂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協定——《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根據協定,捷克必須從10月1日開始的10天內,把蘇台德區及其附屬的一切設備無償地交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名代表雖然早早的來到會談地點,但卻不允許有發言權,隻能在會議室的隔壁房間裏默默地等待四個大國對其祖國命運的判決書。

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8年3月,德國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後,捷克斯洛伐克就成了希特勒瞄準的下一個目標。希特勒妄圖征服世界,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它可以作為德國向東進攻蘇聯的跳板,同時也便於向西攻擊英、法的重要陣地。戰爭對於希特勒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不過,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還是成了他口中的托詞。大約300多萬日耳曼人生活在德捷邊境的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們“主持正義”。希特勒指揮該地區居民起來搞納粹黨組織,並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該區域“自治”並脫捷入德。

此後,德軍大規模地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集結,並因此而擬訂了“綠色計劃”,把10月1日定為正式進攻捷克的日子。國難當頭,捷克政府也相應加強邊境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一觸即發。然而此時,另外還有兩個感覺非常頭疼的人,他們就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首相達拉第。達拉第打電報給張伯倫,催他去見希特勒,要他“盡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張伯倫發給希特勒一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電文如下:“由於局勢越來越嚴重,我有意前來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想乘飛機前來,並準備明天動身。”

為什麼兩國元首會對德捷對峙的局麵如此緊張呢?究其實質是他們都害怕卷入戰火。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軍進攻捷克,英、法按照條約規定必然卷入對德戰爭中,而英、法又不想卷入這一戰爭。

9月15日張伯倫趕赴德國的貝斯加登拜見希特勒。此時,希特勒也對張伯倫的來訪喜出望外,因為當時的德軍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備。實際上,不僅德國國防軍參謀部明確反對侵略捷克的軍事冒險;而且如果英法站在捷克一邊的話,德國就根本不敢輕舉妄動。希特勒抓住了英法領導人的弱點,在與張伯倫的秘密談判中不惜以世界大戰來威脅要解決捷克境內300萬日耳曼人的問題。

深怕戰火燒身的張伯倫顯然還沒有弄清希特勒等待的是什麼。希特勒深知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互助同盟條約的脆弱,於是單刀直入,直接詢問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台德區。希特勒還表示,占領蘇台德區是他對西方最後一次領土要求。這一赤裸裸的侵略問題並沒使張伯倫大吃一驚,他在出發之前已經和法國首相做好了約定,寧肯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不要引火燒身。處於這樣的心理前提,張伯倫慢條斯理地回答:“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在德國之內還是之外,原則上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其中含義在於暗示英法同意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了。

回到倫敦的當晚,張伯倫便召開了內閣會議,開始宣講和貫徹秘密會談的“共識”,鼓吹隻有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是阻止希特勒進犯整個捷克的唯一途徑。隨後,張伯倫又與達拉第經過一番秘密的策劃,炮製了一項慷慨出賣捷克的計劃:“凡是蘇台德區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誌帝國”。捷政府很不滿意盟友們提出割讓蘇台德區給德國的“建議”,並表示拒絕。而英、法兩國以解除盟約為要挾,還警告捷克要對可能挑起的戰爭負全部責任。弱國無外交,萬般無奈之下,捷克政府隻好選擇屈從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讓領土。

英、法兩國政府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犧牲小國的利益,去助長法西斯的野心,卻不知最後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939年3月,德國侵占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5個月後,德國侵略波蘭,挑起了對英、法的全麵戰爭。

“慕尼黑陰謀”是30年代英法對法西斯綏靖政策的繼續和頂峰,《慕尼黑協定》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使德國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勵,實際上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加速了世界大戰的到來。

閃電戰吞噬波蘭——二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閃電戰又稱閃擊戰,就是利用大量快速部隊和新式武器發動猛烈攻擊,在短時間內取得戰爭勝利的一種戰術。這種新的軍事思想是一戰後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提出來的,他認為由於坦克的高度機動性,在空軍的配合下大量使用坦克部隊可以速戰速決。最初,富勒的這種先進戰術思想未能在英、法軍界引起重視,反而被當做一種嘩眾取寵的主意,許多將軍仍然堅持認為坦克隻能配合步兵作戰。然而這種戰術思想被戰爭狂人希特勒所看中並采納了,在二戰開始時用於突襲波蘭便大獲成功。

法西斯德國之所以選定把波蘭作為其侵略戰爭的開始,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波蘭重要的戰略地位,占領波蘭是希特勒稱霸世界的戰爭總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臨波羅的海。除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波蘭還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占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因此,德國在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下一步侵略的目標就定在波蘭。

從1938年10月起,德國就向波蘭接二連三地提出領土要求,要波蘭交出“波蘭走廊”和但澤地區,並將在“波蘭走廊”的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這些無理苛刻的要求遭到了波蘭政府的嚴詞拒絕,於是希特勒決定用武力迫使波蘭就範。德軍侵波戰爭的計劃代號為“白色方案”,其戰略企圖是:利用裝甲兵團和優勢航空兵,實施突然襲擊,首先殲滅維斯瓦河以西的波軍主力,占領西部和南部工業區,然後向波蘭腹地推進,圍殲波軍殘餘部隊,力求兩周內一舉滅亡波蘭。波蘭戰役,是法西斯德國“閃電戰”在戰爭中的首次應用。為了保證能迅速、突然地吃掉波蘭,希特勒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玩弄了一係列欺騙手法,大放和平煙幕,麻痹對方,以掩蓋其緊張的戰備活動。對原來與波蘭有邊境爭議的但澤走廊和但澤市,希特勒故意表示“德國方麵,可延至來年或更久”;並向英國政府示意:“但澤問題乃屬地方性問題。”在發起戰爭的前幾天,德國還派遣了一艘戰艦偽裝為訓練艦訪問但澤,並派了一個“軍事友好代表團”訪問波軍參謀部,並向波蘭軍事當局解釋:“德國準備進攻波蘭全是謠傳,德國確定不動員。”直到臨戰前幾小時,德國外交部長還假裝非常親熱的樣子接見了波蘭駐柏林大使,並舉行會談。會談後,柏林電台立即廣播了德國的和談提案。在一片和平氣氛的掩蓋下,希特勒向波蘭邊境集結了大量軍隊和作戰物資。部分德軍還扮成但澤軍隊模樣,從東普魯士開入但澤。德國的法西斯組織“黑衛團”,也以進行體育比賽為名進入但澤。

當一切都準備充分後,就隻差一個發動戰爭的理由了。為了所謂“名正言順”,希特勒導演了“德國遭到波蘭侵略”的鬧劇。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台,在廣播裏用波蘭語辱罵希特勒和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實際上是德國囚犯的屍體。接著,全德各電台都廣播了“德國遭到了波蘭突然襲擊”的消息。9月1日拂曉,德國便大舉入侵波蘭。

依據閃電戰的要求,德軍首先出動了2000多架轟炸機,對波蘭全國主要的機場、電站、橋梁、行政中心、交通樞紐狂轟濫炸。在飛機空襲的掩護下,以坦克和摩托化師為先導的地麵部隊迅速突破了波軍防線。深入波蘭陣地後,德軍如入無人之境,每天向前推進將近60公裏。

除了利用飛機、坦克、大炮實施正麵進攻外,德軍還利用潛伏在各地的奸細製造恐怖和混亂。9月16日,德軍兩個兵團就勝利會師,次日完成對首府華沙的合圍。波蘭與英法兩國曾訂有盟約,德波戰爭爆發後,9月3日,英法政府對德宣戰,並表示要履行保護波蘭獨立的諾言。但實際上英法政府卻宣而不戰,開始了奇怪的“靜坐戰爭”,沒有認真援助波蘭。波蘭當局被希特勒最初所製造的假象所迷惑,錯誤地認為德軍主力被英法牽製著,不會東調進攻波蘭。等到發現德軍大兵壓境時,波蘭政府才遲遲於1939年8月24日開始局部動員。由於時間倉促,波軍隻動員了40個師和22個旅倉促應戰,結果在德軍的進攻下,防線迅速瓦解。波蘭政府於9月16日逃往國外。

德國突襲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從此把人類引向了戰爭的深淵。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國港口城市,在二戰期間,它卻以世界上最大一次撤退的發生地而聞名於世。在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短短9天的時間裏,近34萬英法聯軍在這裏奇跡般地逃脫了德軍的三麵重圍,回到英國本土,從而為英國後來的反攻保存了實力。

德國法西斯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德國擁有100多個師,300多萬軍隊,相當於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總和。如若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能夠積極聯合,共同抗衡德國,則德國的閃電般的進度就無法實現。然而處於虎狼之側的法國卻認為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完全可以保證國家的安全,因而戰略上呆板保守,心態上高枕無憂,對德國的步步緊逼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隻有小規模的互射,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也稱“靜坐戰爭”。

法國的消極應戰終於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德軍沒有攻打馬其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擊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而後悄悄繞過馬其諾防線直插法國腹地。法軍猝不及防,整個防線迅速瓦解,擁有數百萬之眾的法國軍隊大部分投降或做了俘虜,隻有數萬人與駐法英軍一起從敦刻爾克渡海逃往英國,法國這個曾稱雄歐洲大陸的大國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即宣告滅亡。不久,德國法西斯的鐵蹄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在1940年與法國的戰局中,德軍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切斷了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比、荷盟軍與索姆河南部法軍主力的聯係。英法聯軍多次實施反突擊,均因兵力不足、行動時間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統一指揮而未能奏效,約40萬英法聯軍處於三麵被圍之勢,被迫陸續退縮到敦刻爾克地區,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成為他們唯一的海上退路。希特勒的一念之差給了聯軍一次撤退的大好時機。24日,希特勒出於保存裝甲部隊實力的目的,命令從側後包圍聯軍的德“A”集團軍群停止前進,把圍殲任務交給空軍和從正麵進攻的“B”集團軍群,從而耽誤了時間,貽誤了戰機。

因為敦刻爾克港口本身就是一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所以形勢仍然萬分危急,40多萬人要趕在德軍大規模轟炸圍攻之前從這個港口撤退。

26日,英國政府下令實施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計劃,多佛爾港司令拉姆齊海軍上將被任命為撤退行動總指揮。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3萬人。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共派出各式各樣的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隻。英法聯軍撤退開始後,德軍馬上加強了地麵進攻,並從空中和海上攻擊英法運輸船隊。英法聯軍頑強抗擊,在英空軍掩護下經9晝夜奮戰,將33.8萬餘人(其中法軍12.3萬人)撤至英國。

在這次大撤退中,各類運輸船隻組成了一隻奇怪的“無敵艦隊”,沒有精良的裝備,沒有安全的護航。這支船隊中有政府征用的船隻,但更多的卻是自發前去接運部隊的人民,雖然沒有命令要求他們冒生命危險,但不列顛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對世界和平的追求卻讓他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次“營救活動”中。

陸上等待的士兵無疑是處境最為危險的,時間滯後一點就意味著生命的失去,但是他們富有紀律性,即便已經連續戰鬥了十多個日日夜夜,缺少睡眠、忍饑挨餓,然而他們一直保持隊形,始終服從統一調度指揮。經曆過敦刻爾克戰鬥的老兵們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擁有一種極為嘶啞的嗓音——一種榮譽的標記——“敦刻爾克嗓子”,這種嗓音就是因為撤退現場到處充滿著嘈雜聲、高射炮聲、機槍聲導致人們“高聲喊叫”而留下的後果。

英國曆史學家評論說:“歐洲的光複和德國的滅亡始於敦克爾克”,而德國決定由空軍取代地麵裝甲部隊消滅敦克爾克的盟軍則被視為二戰初期“德軍最大的失誤”。

不屈的列寧格勒保衛戰

列寧格勒原名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立的俄國“歐洲之窗”,二百多年來一直是遼闊的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的發源地。1924年,為了紀念蘇聯偉大的革命領袖列寧而把它更名為列寧格勒,被人們稱為“蘇聯第二首都”。

德軍統帥部考慮到政治、經濟和戰略意義等因素,將列寧格勒定為其侵略的首要目標之一。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攻占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德軍統帥部想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從而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於是希特勒調集了40個師、6000門大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發起了瘋狂的進攻。

在希特勒1940年12月18日發布的第21號訓令,即“巴巴羅薩”計劃中,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從東普魯士出發,消滅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蘇軍部隊,而後同芬蘭軍隊協同,於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寧格勒。希特勒對自己的閃電戰術十分樂觀,他宣稱,屆時他要前往列寧格勒冬宮廣場檢閱軍隊,把慶功宴會擺在列寧格勒阿斯托裏亞飯店。

北方集團軍群由勒布元帥指揮,共22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其中有第4裝甲兵團下轄曼施泰因上將的第56裝甲軍、萊因哈特上將的第41裝甲軍以及黨衛軍“骷髏”摩托化師。

蘇軍擔任列寧格勒防禦任務的總指揮是西北方向總司令伏羅希洛夫元帥,加上西北、北方2個方麵軍,共5個集團軍、37個步兵師、9個騎兵師和10個裝甲旅參加了防禦。

7月1日,德軍占領拉脫維亞首都裏加。7月4日,德軍突破了蘇軍在拉脫維亞——俄羅斯邊界的防線,接著德軍又在7月9日輕鬆占領了蘇軍棄守的普斯科夫,打開了通往列寧格勒的大門。再加上芬蘭軍隊東南、卡累利阿兩個集團軍猛烈進攻列寧格勒北麵芬蘭一側,此時列寧格勒已經陷入了德、芬兩軍的南北夾擊之中。

伏羅希洛夫緊急動員百萬列寧格勒居民夜以繼日地圍繞列寧格勒構築了三道防線。因為蘇軍的頑強抵抗以及盧加河畔的天然屏障阻礙了北方集團軍群的推進,使希特勒7月21日前拿下列寧格勒的計劃破產了。7月19日,希特勒發布第33號訓令,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的霍特第3裝甲兵團向北轉進,切斷列寧格勒——莫斯科之間的交通線,並協助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盡管如此,德軍8月份的推進速度還是下降到每天2公裏。8月21日,南路德軍占領楚多沃,切斷了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8月底,北路德軍進至距列寧格勒城南僅20公裏的斯盧茨克——科爾平諾地區。9月8日,南路德軍到達列寧格勒城東麵的拉多加湖南岸,占領施呂瑟爾堡,切斷了列寧格勒與外界聯係的最後一條陸路交通線,將列寧格勒三麵包圍,隻有拉多加湖一邊可以與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聯係。形勢對蘇聯極為不利,列寧格勒似乎已經岌岌可危。

9月9日,德軍又向列寧格勒發起新的進攻。進攻前,德軍對該市進行了猛烈的炮擊和空中轟炸,情況異常緊急。德軍已突進至城市接近地。朱可夫大將負責指揮方麵軍,他領導的方麵軍軍事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蘇聯軍民團結一致誓死保衛列寧格勒。德軍統帥部未能實現其在9月份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遂於10月中旬決定向季赫溫實施突擊。11月8日,德軍奪取了季赫溫,切斷了最後一條鐵路,這條鐵路是將物資運至拉多加湖,再由水路運至被圍城市的必經之路。12月9日蘇軍又攻占了季赫溫,並將德軍趕過沃爾霍夫河。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裏,列寧格勒人奇跡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麵上開辟了一道冰上公路,通過這條與外界聯係的唯一“生命之路”,運進糧食,運出傷員,從而戰勝了嚴寒和饑餓的威脅,挫敗了德軍困死列寧格勒人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