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的歐洲(3 / 3)

1483年,愛德華四世逝世,由他年幼的兒子繼承王位,稱愛德華五世。愛德華四世的兄弟理查攝政。理查覬覦王位已久,於是殺侄奪權。理查的行為引起約克家族內部的分裂。於是,約克家族中擁護愛德華四世的一派聯合蘭加斯特家族的殘餘力量,對理查進行討伐,戰事再起。

1485年8月,理查同亨利·都鐸的5000人的軍隊激戰於英格蘭中部的博斯沃爾特。戰爭的緊要關頭,理查軍中的斯坦利爵士率部3000人公開倒戈,約克軍遂告瓦解,理查三世戰死,從而結束了約克家族的統治。出身於族徽為紅玫瑰的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都鐸結束了玫瑰戰爭,登上了英國王位,稱亨利七世。為緩和政治緊張局勢,他同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約克家族的繼承人)結婚後,將原兩大家族合為一個家族。

戰爭的殘酷和激烈令人觸目驚心。交戰雙方的每一次勝負,都伴隨著大批的貴族被屠戮,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大貴族幾乎都被殺死。30年的反複爭鬥和自相殘殺,使英國封建貴族的力量受到極為嚴重的削弱。舊的封建諸侯在紅白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這樣,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取而代之。從這個意義上說,玫瑰戰爭是英國專製政體確立之前封建無政府狀態的最後一次戰爭。恩格斯說:“英國由於玫瑰戰爭消滅了上層貴族而統一起來了。”這對於英國曆史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隨著政治的統一,各地區的經濟聯係得到進一步加強,封建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農業轉變,導致英國農村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密切聯係的新貴族,他們把積累起來的資本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工業,使得英國工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十字軍東征

公元1095年至公元1291年,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羅馬天主教會在“上帝的引導下”,打著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沿岸各國進行了持續近兩百年的侵略性遠征。因為遠征參加者的衣服上縫有用紅布製成的十字,所以被稱為“十字軍”。

地中海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爭奪最激烈、戰爭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境內,是基督教的“聖地”。從7世紀起,巴勒斯坦一帶被伊斯蘭國家所征服,但是阿拉伯帝國對異教采取了寬容政策。到了11世紀,阿拉伯帝國名存實亡,中亞興起的塞爾柱突厥人(他們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於1071年攻占了拜占庭帝國的心髒——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他們幹擾基督教商人,殘酷地虐待在巴勒斯坦朝聖的基督教徒。拜占庭帝國無力抵抗突厥人,皇帝亞曆克塞一世隻好向同樣信奉基督教的羅馬教皇及西歐各國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這正好為野心勃勃的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所利用。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兩大教派:西麵是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東麵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曆任羅馬教皇都計劃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以羅馬教皇為首領,重新統一兩派的夢想。而且出征東方可以奪取大量財富,並利用這個力量壓製世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鞏固和確立羅馬教廷的無上權威,乃至建立起“世界教會”。強大的利益驅動使羅馬教廷大造戰爭輿論,煽動宗教情緒。同時,西歐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發展,貪婪的封建主們渴望對外擴張,攫取權力和財富;許多日漸淪為農奴的農民也不甘心受封建主和教會的壓迫和奴役,幻想著去外麵的世界尋找土地與自由。特別是長子世襲製下許多非長子的貴族不能繼承父輩的遺產,隻能成為騎士。他們熱切盼望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以實現發家致富的美夢。羅馬教廷的號召正中他們下懷。

1095年11月27日,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歐範圍內的動員大會。會上他發表了富有煽動性的東侵演說,他說:“在東方,穆斯林占領了我們基督教教徒的‘聖地(耶路撒冷)’,現在我代表上帝向你們下令,懇求和號召你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那邪惡的種族從我們兄弟的土地上消滅幹淨!”教皇還蠱惑人們:“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產豐富無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導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烏爾班二世還承諾,參加遠征者如死在途中或戰場上,其生前罪愆可獲赦免。

“克勒芒演講”成為東侵的號角,整個西歐就這樣卷入了宗教戰爭的狂熱之中,人們不惜傾家蕩產也要以極低的價格拍賣自己最好的財產和昂貴物品,以湊足現款購買路途所需。這使商人們大發橫財。在一片激情之中,1096年春,由法國農民組成的十字軍首先浩浩蕩蕩向東方進發了,一場“十字架對彎月的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因為急於擺脫貧困,他們沒有等騎士隊伍集結好就自行出發,由於缺乏訓練,戰鬥力根本無法和塞爾柱突厥人抗衡,幾乎被消滅殆盡。血的教訓打破了西歐農民的發財夢,此後農民參加十字軍的熱情逐漸減少。

1097年春天,騎士十字軍兵分四路,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占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占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區建立了若幹封建國家。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四處搜掠金銀財寶。他們居然訂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這樣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十字軍的暴行遭到了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起義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為了維持在東方的統治,羅馬教皇和各國封建主又發起了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和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但也隻是給東方造成了破壞,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果。但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意見不合,一氣之下撤軍回國。德皇腓特烈一世在渡河時不慎淹死。法王腓力二世在和伊斯蘭教英雄——庫爾德人薩拉丁訂下休戰三年的協議後,在回國途中被奧地利公爵綁架,英國以十萬馬克的贖金把他贖回。

1202-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是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組織進行的。他致信拜占庭皇帝,要求拜占庭從屬於羅馬教皇,並參加十字軍進攻埃及。他的要求遭到了拒絕。英諾森三世並沒有因此改變乘坐威尼斯船隻進攻埃及的計劃,而威尼斯商人正想壟斷地中海貿易,於是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利誘下十字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拜占庭帝國。這批歐洲騎士,早已忘記了收複“聖地”的聖諭,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拜占庭帝國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徹底的搶劫和破壞,這加速了這個龐大帝國的衰亡。

由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沒有去耶路撒冷,所以1212年西方教會作出了一個荒唐的決定:他們宣揚兒童能憑真誠信仰感動上帝創造奇跡,號召各國兒童組織十字軍東征。一些老年修士也從旁鼓動,說唯有天真的兒童才有能力收複聖地。少年們激動得不顧父母強烈反對,報名入伍。然而童子軍的出征換來的卻是大量年幼的生命病死餓死在山道上或者跌落大海的悲劇。

從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後,人們對戰爭的狂熱逐漸降低。盡管如此,十字軍遠征還是進行了八次,曆時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軍占領的最後一個陸上據點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後,教皇再也組織不起十字軍,至此,十字軍東征告終。

路德的宗教改革

中世紀的西歐,天主教會是最有勢力的封建主集團,他們還壟斷著文化教育和意識形態。隨著封建製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關係的產生,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主之間的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於是反封建的鬥爭采取了神學這一異端的形式。早在十三十四世紀,已經有了改革天主教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呼聲。文藝複興運動也給宗教改革以巨大推動。到16世紀,宗教改革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提出以信仰得救為核心和建立廉儉教會的係統理論,並且發展成遍及西歐各國的運動。

宗教改革運動大致可分為三派:一派以馬丁·路德為代表,另一派以加爾文為代表,第三派以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為代表。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創立的教會,統稱新教。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最初發起者。16世紀初,德意誌是羅馬教廷搜刮的主要對象。教皇派人到德意誌去兜售贖罪券,使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教皇的財庫。這種赤裸裸的斂財行徑遭到德意誌人民的強烈反對。路德為反對教皇的壓榨,於1517年10月31日首先提出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論綱》所引起的強烈反響,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社會各階層都對《論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庭徹底決裂的道路。

1519年,羅馬教會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在路德唇槍舌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約翰·艾克狼狽不堪地敗下陣去,這次大辯論無疑成為路德宗教改革曆程中的一次重大轉機。

1520年,路德又接連發表《致德意誌基督教貴族公開書》、《羅馬教皇權》、《論基督教徒的自由》等論文,提出信仰得救,不必通過由教士主持的各種宗教儀式,並提出建立廉儉教會和改革文化教育的主張,號召驅逐天主教會勢力以實現德意誌獨立。

這一切點燃了下層人民的熱情之火,呼出了人們的心聲。人民擁戴路德,以教皇為首的教會人員卻對路德恨之入骨。路德被傳叫到教會官吏麵前,經過多次審判,將他解職,並依據他的《蠕蟲的飲食》一書(1521年),最終宣布他為異端分子和犯法分子。他的著作均被查封。

路德並沒有沉寂下去,而是開始進行聖經翻譯工作。1543年,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麵世了。路德所譯的聖經是依照著未經後世篡改的希伯萊文和希臘文原本翻譯的。他的翻譯為人民提供了對抗天主教會的思想武器。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他譯的《聖經》使用的是德國語言,這種統一的語言成為聯係德意誌各邦的重要紐帶。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當德國農民要把宗教改革變成一場推翻現存剝削製度的政治革命時,路德退縮了,最後走向背叛,成為世俗統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寫了《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又回維登堡講道,平息騷亂,最後寫了《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他對待農民起義的態度由勸撫、調解到力主鎮壓。

1546年2月,路德去世,以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總稱為路德宗。路德宗在教義上主要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守教會的規條,而在於對上帝的信心;不在於個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於上帝給人的恩賜。人因著信上帝而成為義人,信徒都可通過祈禱直接與上帝溝通。因此,路德宗認為凡信徒皆可為祭司,無需各級神職人員為中介。同時,路德宗強調聖經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聖經的禮儀、製度和學說,都在路德宗摒棄之列。天主教的七項聖事,路德宗隻保留洗禮和聖餐兩項,禮拜形式也更為簡化,著重講道和唱讚美詩,並且允許神職人員結婚。路德宗還認為教會的組織形式與個人的得救無關,故主教製、長老製和公理製都可采用,具體情況由各地教會自行決定。

路德一生功過參半。他所發起並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了整個歐洲,永久性地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西歐的封建神權統治。

“日內瓦教皇”——加爾文

在16世紀前半葉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除馬丁·路德外,最負盛名、最有影響力的還有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在宗教改革發軔之初,幾乎每位倡導改革者都是神職人員,而且都是德國人,而加爾文卻不是神職人員,也不是德國人。加爾文(1509-1564年)生於法國北部努瓦榮,1523年到巴黎上學;後赴奧爾良大學學習法律,深受人文主義思潮影響。1531年回到巴黎,專攻神學,約1534年成為新教徒,參加巴黎的宗教改革運動。當他開始認真過基督信仰的生活時,便產生了改革教會的念頭。此時,法國政府對新教徒實施迫害,於是加爾文逃往瑞士,並發表其主要神學著作《基督教原理》。該書對新教教義作了係統的闡述,是一部影響很大的新教百科全書。

1536年,加爾文來到了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日內瓦。當時的日內瓦宗教改革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廢除彌撒、拜聖像、售贖罪券;改進禮拜儀式,改進教會組織,然而當地天主教的勢力依然強大,封建貴族們當時不甘心放棄手中的神權,新舊兩教進行答辯是司空見慣的事。新教的另一個教派再洗禮派力量比較強大,主張也比加爾文教激進得多。他們不斷組織平民起事,破壞天主教堂,拆毀修道院,這一切過激的行動嚇壞了當局,為了不鬧出大亂子,當局先是禁止辯論會的召開,接著開始迫害再洗禮派,平民運動遭到了嚴酷的鎮壓。“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加爾文教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加爾文不得不再一次惶惶而逃。

後來宗教改革派在日內瓦掌握了大權,並於1541年向加爾文發出了正式邀請。此後,加爾文就在瑞士開展他的事業,直到去世。

原則上,加爾文的宗教思想和馬丁·路德非常接近,如強調《聖經》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據和權威、主張因信稱義等。但加爾文的教義更係統化,在信仰生活上,路德最強調信德的作用,加爾文則把聖經和信德等量齊觀。加爾文還主張“先定論”,認為人的得救與否,貧窮與富貴,早已由上帝事先決定好,與本人努力無關;上帝的選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棄民則一定要遭殃。這種宿命論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鼓舞了在商戰中發財的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

加爾文對教會的外在組織要求也非常明確嚴格,這和路德的看法正好大相徑庭。加爾文以為:人需要外在的幫助來肯定自己的信仰,這個外在的幫助便是教會。加爾文固然也相信教會有它無形不可見的特征,但他一開始便強調有形可見的教會。這個有形可見的教會就是地方教會團體。

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領導宗教改革和市政工作。他廢除主教製,代之以共和式的長老製;簡化宗教儀式;鼓勵經商致富,宣稱做官執政,蓄有私產,借貸取利,同擔任教士職務一樣,均可視為受命於上帝。他反對教階製,主張民主選舉教職人員,建立民主的廉儉教會,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激進派的要求。根據加爾文的改革方案,在日內瓦建立了一個政教聯合的政權。

另外,基於加爾文的建議,日內瓦成立由加爾文宗長老、議員和官員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監視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加爾文是宗教法庭的實際負責人。凡聽講道遲到、念玫瑰經、拜偶像、望彌撒、唱歌跳舞、酗酒吵架和褻瀆上帝者,法庭可警告、罰款、監禁,甚至燒死。加爾文容不得不同觀點的存在,許多人因批評他的主張而遭迫害。發現人體血液小循環的西班牙著名醫生塞爾維特也是一位新教信奉者,他曾撰寫《論三位一體學說的謬誤》,專批天主教的三位一體論,又寫了《再論基督教原理》,駁斥加爾文的先定論,並提出要和加爾文辯論。結果,這位醫生被加爾文以異端罪名處以火刑,同時被處死的有50多人。

在加爾文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加爾文教傳播到歐洲各國。因此,有人稱加爾文是新教的教皇,日內瓦是新教的“羅馬”。1564年5月27日加爾文死於日內瓦,有《加爾文全集》52卷傳世。

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壟斷地位,天主教的大量土地和財產被沒收。英國、荷蘭、瑞士、北歐諸國和部分德意誌,紛紛成立不受羅馬控製的新教組織。天主教會雖竭力反撲,殘酷鎮壓一切被稱為異端的人,但已無法恢複以前的狀況。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它預示著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