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紅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一
關於意識形態的本質、特點和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有過許多論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學地闡釋了意識形態問題。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他們指出:“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至於“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裏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這也就是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人們的意識、精神、觀念、思維,社會的精神生產,歸根到底是由物質生活、物質生產實踐決定的。
作為理論化、係統化的社會意識,意識形態本質上是一定社會的一定的階級、集團基於自身利益對現存社會關係自覺反映而形成的思想體係,由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大部分社會科學學說及觀點所構成。它“反映了一定階級或集團的利益取向和價值取向,並為其服務,成為其政治綱領、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社會思想的理論依據。”一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思想意識、觀念形態是該社會的精神標誌和精神支柱,引領該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方向。正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於這個階級的。”
精神生產、意識形態的鮮明特點是具有相對獨立性,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它對於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活動,對於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既具有依賴性,又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它通過把不同階級、集團,尤其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內化為人們的思想、情感、意誌,以支配人們的行動,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曆史鬥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鬥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鬥爭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鬥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係的進一步發展。”毛澤東也曾明確指出:“一定的文化(當做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縱觀曆史,正是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生發出來並不斷發展著的人類的思想意識、文化精神,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精神世界和文明麵貌,也改變著整個世界。一定社會的精神生產、意識形態對其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積極功能的發揮,以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推動著人類曆史的進步和發展,這正顯示了意識形態巨大的社會功能。
二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意識形態問題詮釋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在任何社會中,都存在著主流意識形態和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利益和意誌的集中反映和體現,它構成一個社會思想文化的靈魂和支柱,構成一個民族精神信仰和凝聚力的基礎,引領該社會意識形態的方向,維護該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的穩定和發展。由意識形態的本質、特點和社會功能所決定,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意識、思想文化可以多樣化,但主流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指導思想卻不能多元化。社會曆史發展的事實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社會主義發展曆史上出現的舉世震驚的蘇聯、東歐劇變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識形態多元化,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思想,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理論和現實實踐都深刻地表明,在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必須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和凝聚功能,以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方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社會經濟成分和利益關係、社會生活方式、組織形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這些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就是多種社會思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以及多種思想理論體係的出現,主流意識形態有所淡化和弱化,非主流意識形態日益分化和多元化,人們思想活躍開放、複雜多樣,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各種社會思潮、文化思潮和思想理論體係相互碰撞和相互衝擊,並通過各種渠道如互聯網、影視媒體、文學藝術、學術界等廣泛地傳入社會各階層,使我國意識形態出現了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很多人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仰發生危機,道德規範發生困惑與失範,主流意識形態由此遭受巨大的衝擊和嚴峻的挑戰。從國際環境看,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進程中,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交流、交融和交鋒更加頻繁,進一步凸顯出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經濟和科技優勢,利用它們的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滲透、瓦解、分化的目的十分明確。所有這些變化和現狀,客觀上更加要求以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方向,堅持意識形態指導思想的一元化,以凝聚人心,凝聚社會精神力量。